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村庄——庄寨村,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庄寨村始建于战国初期,最初被称作南华。后来,道家著名学者庄子来到南华山著书、授徒,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重要阶段,归隐后更是卒于此地并葬于此。此后,庄子的嫡系后裔便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村庄,也就是如今的庄寨村。
庄寨村隶属于菜园集乡,距离乡驻地仅有1公里。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面与日东高速相接,西面紧挨着106国道,北面则与河南省濮阳县相连。村庄里共有156户人家,678位居民,宁静而祥和。
在庄寨村的北部,有一座颇具历史意义的庄子观。庄子观旁,便是庄严肃穆的庄子墓。而南华山遗址紧紧依偎着庄子墓,不远处,约1公里之外,古黄河曾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南华山可是大有来头,它是庄子自漆园隐退后专心著书的地方。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对庄子极为尊崇,为其遗存下了一系列重要诏令。在诏令中,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将他的著作命名为《南华真经》,还把庄子所在的县改名为“南华县”。这一县名在历史上竟沿用了长达427年之久。时光流转到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当时山东巡抚丁宝祯组织人员筑修黄河堤防。工程人员最初把堤标定在了庄子墓上,庄子的第七十代孙庄立固通过一番周旋,成功将堤标向北移动了数十米,而这新的堤标位置正巧定在了南华山上。从那时起,“压山不压墓”的传说便一直流传至今,南华山也因此被削高就低压在了黄河大堤之下。
庄子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次重修。明万历年间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此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五十五年(1790年)又分别对其进行了修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庄子观规模颇为宏大,连同碑林占地达10余亩。观前矗立着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走进观内,能看到历代文人名士为其赠刻的众多石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庄子观的门联写着:“精著南华传万世,漆园真人壮千秋。”形象地展现了庄子及其著作的深远影响。在庄子观的院子里,还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大名府正堂批示的“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等碑刻。大厅内悬挂着许多珍贵的匾额,其中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兵部尚书石星题写的“犹龙化境”;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户部侍郎穆文熙题写的“漆园旧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东明知县杨日升题写的“自乐无为”等。大厅的四壁上悬挂着历代文人名士称颂庄子的诗词名篇,大厅中央则摆放着庄子的塑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庄子的智慧和风采。旧时,庄子观前左侧有一尊半拉头的石狮,当地流传着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据说,原来左侧的那尊石狮神奇无比,会吐出元宝。这个秘密被一位“南蛮子”发现了,他每年大年初一五更天都会去那里拣回一只元宝。后来,这位“南蛮子”年老体衰,便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子。他儿子发财心切,有一年起得太早,正好赶上石狮向外吐元宝。石狮见被人撞见,急忙把元宝往回咽,“小蛮子”见状气急败坏,一刀把石狮子的头齐刷刷劈下半拉,从此这尊石狮就再也吐不出元宝了。如今的庄子观是在1988年4月重建的,由东明、曹县、菏泽、兰考、杞县、原阳等县市的庄氏宗亲捐资修建而成。
1980年,菏泽地区文管部门对庄周墓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发现,墓地坐落在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上。经过初步钻探,该遗址东西长20米,南北长80米。地表1米以下便是文化层,堆积厚度达两米以上。在考察过程中,还出土了各种陶器残片等标本88件。经过分析,上层1.50米的土质为灰沙土,属于商周文化层,出土的标本中有红陶残片等。下层0.50米的土质为灰里粘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出土有方格纹、兰纹、绳纹等灰里陶残片,其中素面磨光的陶片所占比重较大。专家们确认该遗址当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之间。而庄周是战国中期人,他卒后便葬在了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遗址之上。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