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在南昌市中山路西端的“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静静坐落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场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那门楣上悬挂的金匾,乃是陈毅元帅于1957年亲手题写,笔力雄浑,仿佛在诉说着往昔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当你踏入馆中,目光所及之处,满是与南昌起义紧密相关的雕塑、珍贵展品,每一件都像是时光的使者,默默讲述着那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记忆。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端,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图片源于网络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的主雕塑。这座雕塑共有2组12个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南昌起义的宏大场景。前面的5人各自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深刻反映出起义的五个关键特征:一人高高举起红旗,那鲜艳的红旗在雕塑中猎猎作响,仿佛在风中舞动,它象征着武装斗争的开始,是革命力量奋起反抗的鲜明标志;一人高举手枪,那紧握的手枪仿佛还带着余温,象征着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枪,犹如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震撼了整个中国;一人举着马灯,昏黄的灯光在雕塑中闪烁,它不仅象征着起义的具体时间,更寓意着革命火种的点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一人吹着军号,嘹亮的号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一人举枪招手,那坚定的手势仿佛在召唤着更多的人加入起义的队伍,象征着对起义的号召。而后面的7人紧紧跟随,他们步伐坚定,神情坚毅,象征着起义的追随者们,以及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图片源于网络
值此建军95周年的重要时刻,就让我们以馆内的雕塑和展品为线索,一同追溯南昌起义那段波澜壮阔的建军故事,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为什么是在南昌
时光回溯到1927年,当时北伐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然而,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两场政变如同一记记重锤,彻底打破了革命的平静。国共两党彻底决裂,共产党员遭遇了残酷的大屠杀和大逮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一时间,中国大地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革命的前途变得黯淡无光。
图片源于网络
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何去何从?当时党内存在着不同的主张,有人主张东征攻打南京,试图以武力夺回革命的主动权;有人主张西退四川,利用四川的地理优势建立根据地;还有人主张南下广东,稳住已有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7月中旬,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定下了“立即决定民众武装暴动的新政策,规划湘鄂赣粤的四省秋收暴动的计划”以及“集合我们的武力,依张发奎回粤发展”的战略。
随着战略的确定,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武装力量开始不断在南昌、九江一带汇聚。此时,张发奎却迫不及待地催促叶挺、贺龙部队进行暴动。然而,革命的前路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形势十分严峻。如果不起义暴动,革命的武装力量势必会被解散,这将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
北伐时期的张发奎
为了应对复杂的局势,中央派遣李立三、邓中夏等人先期赶往九江。他们此行肩负着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接应中央撤退至上海,确保中央的安全;二是考察张发奎的“回粤运动”,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革命策略。然而,他们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在撤退事宜上,而是一心思考如何发动起义。
他们在九江召开了会议,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认真讨论,他们认为与张发奎一起搞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而且张发奎的态度摇摆不定,难以捉摸。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决定施行土地革命,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再选择“占领城市”的策略,迟早会与张发奎走向决裂。
基于以上考虑,他们提议在南昌、九江一带就地发动起义。而促使最终选择在南昌发动起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其一,叶挺、贺龙的部队先后因为东征的调动,开赴到九江。这两支精锐部队的到来,为起义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
其二,朱德秘密返回南昌,他领导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确定参加起义。朱德在南昌有着深厚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的加入为起义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其三,周恩来前往九江考察后,认为虽然九江群众基础良好,但水域较多、腹地较小,部队回旋、撤退的空间有限。这对于一场大规模的起义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
其四,南昌距离九江仅100多公里,地处内陆,腹地辽阔。反革命武装难以快速赶来,而且南昌的群众基础也十分不错,这为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地理和群众条件。
其五,南昌守城兵力仅有6千余人,而我方预定起义部队有2万多人,力量对比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发动起义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综合以上因素,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最终果断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
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们
走进纪念馆,有一座名为“一代英豪”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从左至右,分别是刘伯承、叶挺、周恩来、贺龙、朱德。这五位杰出的领导者,代表着南昌起义的主要力量,他们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刘伯承、叶挺、周恩来、贺龙、朱德
严格来说,发动南昌起义共有三大组织。其中,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组成前敌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书记。前敌委员会是中央在领导某一地区的武装起义或重大战役时,设立的党的高级领导机关,它肩负着指挥起义全局的重要使命。
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
在起义部队的指挥机构中,贺龙担任起义总指挥兼20军军长,他指挥若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叶挺担任起义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他作战勇猛,是起义部队的中坚力量;朱德率领南昌市公安局部队,负责牵制敌方将领,为起义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承任军事参谋团参谋长,他足智多谋,为起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他们所领导的部队共计2万多人,成为了南昌起义的主力军。
南昌起义部队战斗序列
然而,在起义的筹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有一人名叫张国焘,他是共产国际的代表,但他却是差一点毁掉南昌起义的人。
7月24日,第二次九江会议后,最初定下的起义时间是7月28日晚。7月27日,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他是中央指派的此次起义的领导者。他和其他同志住在朱德位于花园街的2号公寓内。当晚,周恩来找来贺龙谈话,尚未入党的贺龙当即坚定地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贺龙的这一表态,展现了他对共产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然而,就在起义的关键时刻,张国焘却带着所谓的共产国际的意见赶到了九江,要求起义推迟。当时,共产国际的意见是:“起义若有成功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征求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而张国焘则认为,共产国际不同意起义。于是,他连发两份电报,要求起义部队不准行动,这给起义的筹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0日晨,张国焘来到南昌,要求重新讨论起义,并宣称要得到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能行动。而此时的张发奎,实际上已经倒向了汪精卫,成为了革命的敌人。7月31日,他下令叶挺、贺龙撤回九江,并下达了缉拿共产党人的手令,形势变得十分危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周恩来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生气地说:“这个意思与中央派我来时的想法不吻合,如果我们此时不行动,我只有辞职。”周恩来的坚定态度,展现了他对起义的决心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到了7月31日,张国焘又以起义性质、起义宣言等等为由,企图阻止、拖延起义的举行。就在这时,我们终于得到了汪精卫、张发奎“联手反共”的消息,南昌起义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起义作战命令
在大家的极力坚持和共同努力下,最终将起义时间定在了8月1日凌晨。
石破天惊的第一枪
在纪念馆里,有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一只苍劲有力的大手,紧扣着“汉阳造”扳机,仿佛要冲破岩石而出。这座雕塑寓意着“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象征着南昌起义的伟大开端。那么,在现实中,究竟是谁打响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枪呢?
石破天惊
最初,起义定下的时间是8月1日凌晨4点。为了在战斗中能够准确区分敌我,起义部队做了充分的准备。晚上8点后,每人左臂缠上白毛巾,颈上系上红布条,手电、马灯以红十字为标识,口令定为“河山一统”。
南昌起义的旧军装
起义当晚,朱德在南昌有名的佳宾楼大摆宴席,宴请南昌驻军的几位团长。这一巧妙的安排,为起义的顺利进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随后,朱德解除了他们的武装。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31日下午6时,第二十军第1师宣布起义后,副营长赵福生却突然失踪了。原来,他跑到滇军指挥部告密。副官将消息报告给了正在吃饭的两位团长,而这一切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