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个秋季,笔者怀揣着求学的梦想,初次踏上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北京土地。当坐在通往动物园的103路无轨电车上时,服务员一句“劳驾!请给老人让个座……”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在那个交通还主要依赖公共电车的年代,这样的一句招呼声,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这个初来乍到者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劳驾?”对于我这个对北京全然陌生、两眼一抹黑的外来人而言,这是多么陌生的方言啊。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语言世界,每一个词汇都带着独特的韵味和神秘感。
曾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漫步于北京的公共场所时,时常能听到那亲切的京腔儿。比如“劳驾,向您打听个人儿!”“劳您驾,帮个忙!” 这些话语就像北京街头巷尾飘荡的悠扬旋律,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一般来说,用“劳驾”开头问话的人,起码不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那时,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通常会这样问路:“老师,请问去颐和园怎么走?”“师傅,育才胡同在哪个区?” 一听这用“老师”“师傅”开头的话语,便能猜出他们或许是来自济南或洛阳等地。
实际上,“劳驾”是老北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礼貌用语,也算得上是地道的北京土话。它是由“劳”引申出来的北京人常用客气词,蕴含着“烦劳、劳动、劳人”的意思。老北京人在请求别人帮忙、搭把手的时候,一般会说“劳您费费神儿”或者“这事儿还得劳您跑一趟” 。有时候也会直接说“劳动”,例如“劳动您把东西挪挪儿!” 仅仅一声“劳驾”,就能让人感觉您非常有礼貌,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那么,“劳驾”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劳驾”最初是老北京赶车和赶马人的客气话。“驾”最早是赶车、赶马时的术语。在老北京,人们的代步工具大多是马车、骡车,还有轿子或者骑驴,“驾”逐渐就成为了敬词,像“驾到”“大驾光临”等说法就是例证。后来,人们把“劳”与“驾”结合在一起,它就从北京赶车、赶马人的客气词,演变成了社会日常用语。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它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求人帮忙、借东西、请人搭把手、请人让路,还是出门打听道儿,都会用到“劳驾”。
一声“劳驾”,彰显出您的礼貌修养。那个年代,北京当地人占据主流,北京地方语言也十分流行。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入乡随俗”,如果您是从外地来北京学习、工作的,要是不融入当地社会,学说京味儿方言,可能会让人瞧不起。久而久之,您自然而然也会学会几句老北京人常用的方言。比如,“硬嘣”表示“坚硬”;“二乎了”意思是“拿不准”;“打岔儿”就是“插话”;“悠着点”是说“当心点”;“天儿不赖”指的是“天气不错”;“门儿清”表示“明白清楚”等等。然而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北京追逐梦想,北京方言也在逐渐消失,而标准普通话则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语言。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