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短短两句词,充满了文学魅力。从修辞手法来看,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明月”对“清风”,“别枝”对“半夜”,“惊鹊”对“鸣蝉”,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同时,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惊”和“鸣”赋予了鹊和蝉人的情感与动作。在解释上,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夏夜图景:明亮的月光掠过枝头,惊飞了栖息的鹊儿;清凉的夜风中,蝉儿在半夜里鸣叫。此句以景衬情,为全词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1、拟人、对偶。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2、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