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浩瀚的国学经典《三字经》里,“苟不教,性乃迁”是众人熟知的名句。可很多人或许会对其中“苟”字的含义感到疑惑,“苟不教”的“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这短短三字的理解,更影响着对整句乃至《三字经》教育理念的把握。深入探究这个“苟”字,能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古人所传达的教育智慧,明白后天教育对于个人品性塑造的重要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苟”字背后的神秘面纱。
1、苟:如果;假使。苟不教:如果不好好教育。
2、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3、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