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三字经》里,“苟不教,性乃迁”这句话广为人知。然而,很多人虽能流畅诵读,却对其中“苟”字的含义不甚明了。“苟”字看似简单,实则在这句经典中有着独特的表意。探讨“苟不教的苟是什么意思”,不仅有助于我们精准理解《三字经》所传达的教育理念,更能让我们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字背后的神秘面纱,探寻其准确含义与深远意义。
1、苟:如果;假使。苟不教:如果不好好教育。
2、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3、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