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领域中,“挤出效应”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当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其他财政措施时,可能会对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可能体现为挤出效应。简单来说,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它如同在一个有限的资源池里,政府的行动如同注入大量的水,挤压了原本属于私人部门的空间。理解挤出效应的原理、产生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表现,对于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至关重要。
1、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2、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调整货币供给,那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促进和阻碍的作用将是有限的;而单纯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和支出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即在繁荣和就业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税收或减少公共支出,抑制总需求的增加;在萧条和出现失业时,或减少税收,或增加公共支出,或双管齐下,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公共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增加有效需求,这样就产生了财政赤字。
3、公共支出造成的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也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分岐点在于: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直接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手段只通过利息率和货币流通速度间接地作用于总需求,而挤出效应则是单纯的财政手段所产生的一种政策效应。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