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流和各类文艺作品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晕染”这个词,可你真的了解晕染是什么意思吗?晕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在绘画、书法、摄影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简单来说,晕染就是使色彩、墨色等逐渐淡去,形成自然过渡的效果,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美感。那这个富有诗意的词语究竟出自何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寻晕染词语的出处,揭开它背后的神秘面纱。
1、晕染的意思是:晕渲,晕染,是指绘画的一种技法,也可用于女士化妆技术操作。
2、出自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萧梁时代的名画家张僧繇运用晕染法,用色彩渐次浓淡来表现物体的透视。”
3、中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虽然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正如画史上评吴道子的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之画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赞叹吴道子的画是“风云将逗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里比比皆是。这种新的晕染法,促使壁画的写实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