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思想流派闪耀着智慧光芒。“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名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那它究竟是哪家的思想呢?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学术探讨,更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接下来,我们将追根溯源,探寻这句话的出处和所属流派,解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
1、儒家,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原文: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翻译: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