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啖粥而读”这一表述流传已久。它描绘出一种艰苦求学的场景,引发人们的好奇与探究。“啖粥而读”究竟出自何处呢?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了解它的出处,不仅能让我们知晓一段过往,更能深入体会古人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学业、追求知识的精神,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其源头。
1、“啖粥而读”中“啖”的意思是吃,喝。出自《范仲淹苦学》:“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2、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3、文中范仲淹刻苦学习,吃苦耐劳,敢于磨砺自己,最后成为一代名人。告诉大家只有发愤图强、勤奋学习,才能创出一番大事业。
4、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