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古代文化语境中,“鸣琴而治”是一个独特且富有深意的词汇。它最早源于历史故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治理境界。如今,这个词常被用于探讨管理与领导之道。所谓“鸣琴而治”,并非单纯指悠然抚琴就能治理好一方,而是强调管理者通过恰当的方法、合理的制度,营造出和谐有序的氛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奥秘。
1、鸣琴而治,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qín ér zhì,意思是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2、典源:《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shān)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释义】宓子贱治理单父县(在今山东省单县南),坐在大堂上弹琴,单父便治理得很好。后遂用“单父鸣琴、宓子弹琴、单父琴、宓贱琴、子贱琴、佳政鸣琴、绮琴化洽”等称颂地方官善于治事。以“单父宰、单父邑、宓贱邑”等赞誉县官、县治。以“琴堂、琴署、宓君堂”等称美县衙。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