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这一成语故事,源自战国时期,魏国因多次割地求和而国势渐衰。它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深刻的道理。在现实生活里,当遇到问题时,若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局面愈发糟糕。就像如今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工作难题时,我们若不采取正确策略,只会让问题积重难返。那它具体还蕴含哪些启示呢?
1、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灾祸继续扩大。
2、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释义: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4、故事:战国后期,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向邻近的国家扩张。
5、公元前276—274年,秦国就接二连三向魏国进攻,占去魏国许多土地,杀伤魏国许多军队和百姓。公元前273年,秦国又向魏国出兵。魏国国内不少人被秦国打怕了,不敢抵抗。魏国将领段杆子建议魏王割让南阳地区给秦国,向秦求和。这时谋士苏代向魏王指出:段杆子割地求和这个主意,是在出卖你,想夺你的王位;而秦国呢,确实无休无止地要你的土地。魏国土地不割完,秦国的进攻是不会停止的。苏代接着说:如果拿土地侍奉秦国,这“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就是说好比拿柴草去灭火,只能使火越烧越旺。这个比方很恰当地说明了割地求和的危害。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告,还是一味割地求和。秦国并不就此罢手,公元前225年,秦军大举进围魏都大梁,秦将王贲引黄河、汴河之水灌城,大梁被淹三日,城墙颓坏,魏国终于为秦国所灭。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