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研究的领域中,存在诸多饶有趣味的话题,其中“前者得名源于文字的产生过程”这一说法引人深思。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从原始的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在这个漫长的进程里,某些事物的命名与之紧密相连。通过探究文字产生过程中的特点、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或许能揭开“前者”得名的神秘面纱,开启一段奇妙的知识之旅。
1、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辞。前者源于文字的产生过程——用锐器在龟甲上契刻;后者则与其功用有关——记录占卜内容。“卜以决疑”,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先民对天地神明充满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胜仗、近日有无灾祸等大事,还是能不能顺利分娩等日常事务,都需要率民事神以求天启。当年在龟甲上刻下卜辞的人或许难以想象,这些文字在后世将成为解密当时社会、文化、军事、宗教甚至天文气象的重要钥匙。
2、如果从1899年殷墟出土算起,甲骨文被发现已达120年。但对于跻身“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的甲骨文,人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先不说断片缀合、断代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领域,单从认字量来看,目前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被释读、能与现在使用汉字相对应的不到1500字。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一把斧钺就是“王”,头上有角的大眼动物是“鹿”,鹿在土上走过变成“尘”……但甲骨文并非字字都能“看图说话”,而是包含《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中国文字博物馆十万一字的“悬赏”,足见研究机构的重视,也从另一面窥出破译难度之高。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