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在汉语的浩渺海洋中,“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句古文蕴含着独特深意。它出自特定的文化语境,表面意思指善于在白天发挥能力,却不擅长在夜晚施展本事。从现代视角看,这反映出一种因环境、时间变化而产生的能力差异现象。探究其含义,不仅能领略古人智慧,还能为当下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选择带来启示。
1、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意思: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2、原文: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
3、译文: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荫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4、【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