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箸”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词汇。很多人或许在古籍中见过它,却不太清楚箸是什么意思。其实,“箸”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筷子的古称。它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广泛使用。在古人笔下,“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进食工具,还蕴含着礼仪规范与传统习俗。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箸”背后的奥秘。
1、箸,汉语词语,拼音:zhù。本义:筷子。现可作名词,亦可作动词。多出现于古文中。
2、汉字释义
(1)〈名〉
(形声。从竹,者声。本义:筷子。又作“筯”)同本义[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曲礼》。注:“今人或谓箸为梜。”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隋书·万宝常传》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难》
辍箸叹曰。——清·周容《芋老人传》
亦辍箸曰。
独一箸间。
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箸。——《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
又如:长箸(较长的筷子);箸长碗短(比喻餐具凌乱不齐);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2)〈动〉
通“著”。显明;显示[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强国》
致忠信,箸仁义。——《荀子·王霸》
撰写,写作。后作“著”[write]
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史记》
又如:箸录(记载;记录);箸论(著作,论述);箸撰(撰述;写成的作品)。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