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黉门”一词常被提及,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黉门”指的是学校,这一词汇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黉门是学子们追求知识、修身养性之所,承载着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重任。如今,虽然教育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但“黉门”所代表的对知识的尊崇与向往,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基本释义: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黉门学子。
2、黉门[hóngmén]。
3、hóng:声母h,韵母ong,读第二声。
4、mén:声母m,韵母en,读第二声。
5、词语“黉”的解释:黉(音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宇、黉序、黉校等说法。另有黉门监生(明清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黉门客(指秀才、读书人)等名称。对此,古代典籍中多有介绍,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黉宫胶序,乃乡学之称”。汤显祖《还魂记》:“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儒林外史˙第六回》:“身在黉宫,片纸不入公门”。(意思是说,自己是个生员,有身份,丝毫不能参与诉讼的事。黉宫,古代学校,这里指当时的府学、县学、公门、衙门。)李渔《笠翁对韵》:“北面黉宫宜拾芥,东巡岱畤定潘柴”。(拾芥:捡取地上的草芥。比喻取之极易。)《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岱畤:岱,泰山。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燔柴:烧柴,祭天之礼。《礼·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