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咨询
“天高皇帝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看,描述的是空间距离遥远,皇帝权力难以覆盖之处。其原意反映了在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偏远地区受中央管控较弱。如今,它更多用来表示不受上级或外界管束,可自行其是。那么,这句俗语起源于何时?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天高皇帝远[tiāngāohuángdìyuǎn]
2、出处
明·黄溥《闲中今古录》:“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3、近义词无法无天
4、释义
黄溥是明朝人,其《闲中今古录》是以杨讷的《元代农民战争史料》为蓝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杨讷,亲历元亡明兴的朝代更替,目睹农民起义的反抗怒潮。据《元代农民战争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浙江台州、温州百姓树起“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首义反元。从这首《台温处树旗谣》产生的时间来看,“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应该专指元顺帝。原指中央权力管理不到的偏远地区。后比喻偏远地区,不遵守法纪的恶势力。现泛指机构离领导机关远,交流合作不方便,遇事自作主张,不受领导机关的约束。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