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孙嘉诚被年羹尧斩杀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年羹尧,这位手握重权、战功赫赫的大将,为何会对孙嘉诚痛下杀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秘真相?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杀戮,更是权谋、信仰与历史相互交织的复杂棋局。权谋场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年羹尧与孙嘉诚的立场或许早已注定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而孙嘉诚坚守的信仰,在权力的漩涡中显得格格不入。深入探寻这一事件,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百态。
在历史的长河中,雍正王朝犹如一颗璀璨而又复杂的明珠,其间诸多事件与人物的纠葛,至今仍令人玩味深思。年羹尧与孙嘉诚之间的恩怨情仇,便是这一时期极具戏剧性与深意的篇章。
年羹尧历经近两年的艰苦征战,耗费大清国库无数,终平定西北叛乱。捷报传来,雍正帝大喜过望,旋即下旨召年羹尧回京受封,并筹备了一场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迎接盛典。雍正此举,意在借年羹尧之功,重塑朝廷威严,回击朝野对其重用年羹尧的质疑之声。彼时,雍正于信中对年羹尧寄予厚望:“朕在北京等着你,为你庆功,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看看。”
然年羹尧回京后的所作所为,却引发轩然大波。其一是面对百官跪迎,他竟安然高坐于马上,坦然受之,此等傲慢之态,令百官侧目;其二是在御前表彰会上,他口出狂言,宣称手下将士唯知“军令”,而不知皇上,此语一出,满座皆惊。孙嘉诚,这位刚正不阿、以清流自居的臣子,对年羹尧的嚣张行径忍无可忍,当即挺身而出参劾年羹尧,称京师久旱无雨,乃是因朝廷出了奸臣,而此奸臣非年羹尧莫属。雍正驳斥其“胡说,天道茫茫,圣人难知。你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击朝廷的功臣”。但孙嘉诚毫不退缩,梗着脖子继续罗列年羹尧的诸多劣行:“他挥金如土,他草菅人命……前几日百官跪迎,他居然高坐马上视而未见,昨日大殿之上又公然说出大军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皇上,这样的人不是奸臣,谁是奸臣!”
雍正虽对年羹尧的表现心怀不满,但基于多方面考量,不得不力保年羹尧。其一,年羹尧刚立战功,若即刻惩戒,难免落得“狡兔死,走狗烹”之嫌;其二,西北局势虽暂稳,然隐患犹存,仍需年羹尧坐镇;其三,雍正欲借西北大捷打压八爷党,为全力推行新政铺垫道路。于是,雍正只得委屈孙嘉诚,命其于午门外跪于烈日下求雨,试图以无雨之结果驳倒孙嘉诚的“天象”论,以平息清流对年羹尧的讨伐。岂料,孙嘉诚竟求雨成功,这使雍正陷入两难之境,也让孙嘉诚与年羹尧结下深仇大恨。
事后,雍正借淋雨生病回避清流,暗中令弘历安抚其情绪,传达己之苦衷。同时,雍正决定派孙嘉诚前往西北推行火耗归公。此计一则可将孙嘉诚调离京城,遏制清流对年羹尧的攻击势头;二则可警示年羹尧,促其收敛。在张廷玉的劝解下,孙嘉诚与年羹尧“握手言和”,奔赴西北。
然不久后,雍正南巡至李卫处时,惊闻年羹尧斩杀孙嘉诚的噩耗。此事成为年羹尧命运的转折点,使其从权势巅峰陡然跌落,最终以白绫结束一生。
关于年羹尧为何斩杀孙嘉诚,众说纷纭。一说孙嘉诚在西北推行新政火耗归公,阻碍年羹尧敛财之路,故而遭其毒手。然据雍正所言“孙嘉诚在那儿(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过不去。孙嘉诚的日子很难过啊”可知,孙嘉诚在西北推行新政收效甚微,并未真正影响年羹尧的财路,此说难以成立。
又有一说称孙嘉诚发现年羹尧贪墨公款,年羹尧恐事情败露而灭口。实则年羹尧贪墨之事,雍正早有察觉。如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私吞巨额钱财,雍正虽表面恼怒,却未深究。老十三曾言:“四哥,你是没有带过兵,不知道带兵的难处。你要是手里没有钱的话,谁还给你去卖命啊。他要是把这笔钱都用在带兵上面,咱们睁一只闭一只眼,也就算了。”且雍正曾收受年羹尧从四川送来的名贵寿礼,可见君臣间对此事似有某种默契。只要年羹尧不贻误军国大事,雍正便不会因贪墨之事过度苛责,故年羹尧无需因贪墨而杀孙嘉诚。
还有观点认为年羹尧纯粹为泄私愤而杀孙嘉诚,此说虽契合年羹尧的性格,然年羹尧并非毫无忌惮之人。他深知雍正派孙嘉诚来西北的意图,杀之无异于公然与雍正作对。且此举必将得罪整个清流集团,利弊得失,年羹尧不会不权衡。其之前虽斩杀、罢黜诸多官员,然彼时处于战时,尚可托辞“西北战事所需”。
既如此,年羹尧斩杀孙嘉诚背后,恐另有隐情。
从孙嘉诚赴西北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此事别有洞天。孙嘉诚与年羹尧临行前,雍正安排的和解饭局上,孙嘉诚在雍正示意下,向年羹尧拱手赔罪。此反常之举,暗藏玄机。孙嘉诚向来不畏权贵,性格刚直。为新钱弊病,他敢以下犯上与堂官厮打,御前直怼总理王大臣老八;山西藩库亏空案与科考舞弊案时,他宁可得罪八爷党与各省督抚,坚持严惩诺敏与张廷璐,甚至放言若雍正准奏,便辞官归隐。此次面对年羹尧的跋扈,众人皆敢怒不敢言,唯有孙嘉诚仗义执言。如此刚正之人,岂会轻易向奸臣低头?
这一异常举动背后,极有可能是雍正就孙嘉诚参劾年羹尧之事,给予了特殊交代,而非仅强调顾全大局。何种交代能让孙嘉诚甘心忍辱负重?或许是雍正明确表态会处置年羹尧,只是时机未到。同时,雍正或许秘密指令孙嘉诚赴西北暗中收集年羹尧的罪证,为日后处置年羹尧预作准备。唯有如此,方能解释孙嘉诚的反常表现。
由此可见,孙嘉诚的西北之行,实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推行火耗归公,暗线则是搜集年羹尧罪证。从道家思想来看,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此事亦不例外。孙嘉诚之行的明线为阳,是公开之举,众人皆可见;暗线为阴,隐匿于背后,却关乎重大。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然孙嘉诚此举虽似违背其刚直本性,却也是为了顺应更大的“自然”——朝廷的清明与稳定。他以暂时的隐忍,换取未来的公正,如同老子所言“曲则全,枉则直”,在曲折中寻求最终的正义。
从佛家思想而言,孙嘉诚此举可视为一种“舍身”。他放下个人的荣辱与名声,不惧年羹尧的权势与威胁,毅然前往西北。这恰似佛家所倡导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与担当。他为了朝廷与百姓,甘愿置身险境,以自身的安危为赌注,去探寻年羹尧的罪恶真相,期望能拯救朝廷于潜在的危机之中,此乃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境界。
而年羹尧,或许正是察觉到孙嘉诚在收集其罪证,尤其是涉及不臣之心的关键证据,才痛下杀手。毕竟,贪墨之事与谋反大逆相较,不可同日而语。一旦有谋反迹象被雍正知晓,年羹尧绝无生机。
孙嘉诚死后,年羹尧此前诸多僭越行为,如“吃饭叫传膳”“晚上翻牌子”等,迅速传遍朝野。这些事极有可能是孙嘉诚在收集罪证时所发现,并暗中传回京城。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孙嘉诚西北之行的秘密使命。
综上所述,年羹尧斩杀孙嘉诚,并非简单的泄愤或因财路受阻,而是涉及宫廷权谋、君臣博弈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孙嘉诚的西北之行,在道家阴阳思想与佛家舍身精神的映照下,更显其意义深远与悲壮。这一事件,不仅是雍正王朝历史画卷中的浓重一笔,也为后世之人提供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让我们得以洞察封建王朝权力核心的复杂与微妙,以及人性在权力、信仰与大义面前的挣扎与抉择。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