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 33重型舰载战斗机,素有“海空卫士”之称,曾在海空领域叱咤风云。它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凭借卓越的性能在航母舰载机序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强大的武器挂载能力与出色的机动性能,让它成为守护海上空域的一把利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苏 - 33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今的战场环境越发复杂,各种新型战机不断涌现,技术迭代日新月异。苏 - 33尽管曾经辉煌,但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廉颇老矣”的态势。下面,让我们深入解读这款经典舰载战斗机。
继续介绍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作战飞机,本次介绍苏霍伊的重型舰载战斗机—苏-33。
本文约2500字,主要从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基本性能、型号类别、服役状况和实战应用等方面,对苏-33舰载战斗机做一个简要的全景描绘。文章内容大部分内容源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公开信息。
苏-33“侧卫”-D Flanker-D
发展概况
苏-33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研制的重型舰载战斗机。北约绰号“侧卫”-D(Flanker-D),又称“海侧卫”(Sea Flanker)。
为配合苏联海军1143型航空母舰的研制,苏霍伊设计局于1978年开始在苏-27早期技术验证机T-10的基础上对舰载型进行预研,编号T-10K。苏-27定型后舰载型改称苏-27K。与此同时,米高扬设计局也在进行米格-29舰载型米格-29K的研制工作。
1985年5月,苏-27K原型机首次试飞。1987年8月17日,苏-27K开始在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试飞基地进行舰上起降模拟试验。1989年11月1日,苏-27K在“第比利斯”号(现“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完成第一次着舰。1990年初,苏-27K完成设计定型,正式编号苏-33,随后开始批量生产。
1992年,俄罗斯海军宣布选择苏-33作为航母的舰载机。1993年,首批生产型开始交付俄罗斯海军。1994年,苏-33通过国家定型试验。1993年至1997年共生产25架。1998年8月31日,苏-33正式加入俄罗斯海军服役,搭载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
▼ 停放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甲板的苏-33
▼ 航展上低空飞行的苏-33
主要特点
▲ 苏-33的三视图
苏-33是在苏-27基础上改进的,气动布局和机身结构与苏-27基本相同。
由于当时苏联计划研制的航空母舰采用滑跃起飞方式,因而要求舰载机起飞和着舰时的升力要比陆基飞机提高50%以上。为此,苏-33采用了增加鸭翼、增大机翼面积和襟翼面积等增升措施。
▲ 可动鸭翼有很大的偏转角度
▲ 主翼和水平尾翼都可以折叠,这在舰载机中并不多见。机翼折叠后宽度仅7.4米,比米格-29和“大黄蜂”等中型舰载机还小
▲ 机翼后缘的双缝襟翼清晰可见,已经偏转到最大位置
与苏-27基本型相比,比较明显的结构变化包括机翼根部前缘增加一对鸭翼,机翼面积增大,机翼后缘内侧安装双缝襟翼,外侧为襟副翼,机翼外段可折叠,水平尾翼也可折叠;机翼和起落架进行了结构加强和防腐蚀处理,前起落架结构由单梁单轮改为T型梁双轮;机尾腹部安装着舰拦阻钩,尾锥缩短;红外探测装置由座舱前中央移到右侧,机头右侧加装空中加油装置。此外,苏-33采用了放宽静不稳定度设计,并进一步放大,裕度达到15%。
▲ 腹部视角的苏-33,可以看到襟翼、起落架和尾钩的状态。起落架明显加粗,前起落架采用双轮,与苏-27不同,尾椎也有明显缩短。
性能评测
如果苏-33能按照设计标准完全发挥战斗力,在1990年代可以称为最强舰载机,航程3000公里,作战半径1100公里,俄舰队防空圈将向前推进至少300公里。苏-33可以携带6.5吨有效载荷,在距离航母300公里空域执行巡逻、防空截击等任务,滞空时间高达2.5个小时。单从制空作战角度出发,苏-33的作战性能明显优于
F-14“雄猫”
以及F/A-18“大黄蜂”战斗机。但是苏/俄在电子战及航电雷达方面明显弱于西方国家,因此在面对立体多方位威胁的现代战场上,苏-33目标探测搜索及生存能力都要偏弱一些。
苏-33雷达反射面积约15平方米,相比之下苏-33在航电更弱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发现锁定,特别是在美军舰载预警机支持下可以单方率先开火。
苏-33采用N011M单脉冲多普勤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迎头发现距离120公里,尾追发现距离约60公里,对驱逐舰目标发现距离约200公里,但雷达对空作战模式少,只有简单的对海作战模式,而且对杂波干扰较强的地面目标控测能力不足。拥有12个外挂点的苏-33战斗机,却无法使用R-77主动中距空空导弹,对海攻击也只能挂载1枚4.5吨Kh-41超音速反舰导弹。由于缺乏精确制导弹药及航电水平太差,通常情况下苏-33只能挂载火箭弹和普通
航弹
,执行危险的近距离对地支援任务。再加上滑跃起飞带来的先天劣势,使它无法发挥出全部性能,就算在相对有利的突优作战中,苏-33也只能携带最多8枚空空导弹。由于无法使用和AIM-120C相匹配的R-77主动制导中距弹,只能使用R-27R/T雷达或红外制导中距弹,相比之下R-27最大射程约40-50公里,不仅射程短命中率也低,为保证命中率通常还需要双发齐射。
型号类别
苏-33:标准生产型,最初编号苏-27K。
苏-33UB:双座教练型,最初编号为苏-27KUB,采用并列双座形式,但机头与苏-33差别不大,光电探测系统置于前风挡中间,1999年4月首次试飞。
▼ 比较少见的苏-33UB,机头加粗,并列双座与苏-34也存在明显差异
服役状况
苏-33在俄罗斯海军服役,搭载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目前约有19架在役。2012年2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采购20架米格-29K舰载机取代苏-33。
▼ 苏-33在出售给印度的“超日王”号航母上进行降落试飞的照片,这一场景并不多见
实战应用
2016年10月15日,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搭载4架米格-29KR/KUBR和10架苏-33前往地中海执行对叙利亚境内叛军组织的打击任务,这是苏-33服役以来首次参加实战。
随后俄海军宣布放弃苏-33重型舰载机,转而采购了24架出口印度的米格-29K舰载机,用于全面替换日益老旧的苏-33舰载机。苏-33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走到终点。
▼ 进行陆地拦阻降落训练的苏-33,这是尾钩挂住拦阻索的一瞬间
▼ 挂载了空空导弹,停到起飞点准备起飞的苏-33
基本性能
尺寸数据
翼展:14.70米(机翼展开状态)
7.39米(机翼折叠状态)
机长:21.19米
机高:5.93米
机翼面积:67.8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42°
机翼展弦比:3.19
重量数据
空机重量:184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994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6500千克
飞行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17/2300千米/小时(10000米高度)
着舰速度:24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8000米
限制过载:+8g
最大爬升率:240米/秒
作战半径:千米
最大航程:3000千米
动力装置
2台留里卡设计局研制的AL-31F3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74.5千牛,加力推力125.5千牛。
机载设备
N011M脉冲多普勒雷达,OEPS-27光电探测系统,A313数字计算机,A317无线电导航系统,SPO-15LM雷达告警接收机。
武器
机炮:
1门GSh-30-1型30毫米机炮,备弹150发。
导弹和炸弹:
共12个外挂点,可携带R-27/R-73/R-77空空导弹,Kh-31A、Kh-41空舰导弹,普通炸弹和火箭弹等。
本号文章均为个人原创,属业余爱好。资料、数据和照片来源于国内和国外网站公开信息,内容可能存在少许错误,欢迎广大军迷朋友评论留言讨论交流。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