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沿着黄河探寻非遗魅力,曹州面人便是其中一颗耀眼明珠。曹州面人历史悠久,起源于山东菏泽一带。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艺人之手揉、搓、捏、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面人题材广泛,无论是神话传说里的仙魔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都能被完美呈现。在过年这个喜庆时刻,曹州面人更是增添了节日氛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古老非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曹州面人是一种民间生命力较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塑像。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使面塑初步形成艺术品,形成了今日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逐渐脱离民间祭神“花供”的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面人(曹州面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州面人乡土气息浓郁,造型丰富,形象逼真传神,这个春节,来菏泽一睹曹州面人的风采吧!
手绘制作: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