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从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公有制模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苏联模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它凭借国家集中调配资源的方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使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快速转变为工业强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也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等问题。随着时代发展,苏联模式的局限性愈发明显,对后来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苏联模式,王东先生曾经有详细的研究(参看《系统改革论》一书,王东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按照王东先生的概括,所谓苏联模式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死板划一的经济体制;二是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三是以个人崇拜为典型特征的文化专制,这三个方面是构成苏联模式的整体:其中经济体制是基础,政治体制是核心,文化体制则是形式。
对于它的功过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了解。
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在以夺取政权、保卫政权为根本任务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唯一正确的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切可能集中的资源一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服务于政治军事目标。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初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之初的抗美援朝,不采用这种计划经济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一角度看,这种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且就其产生的结果来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无疑是取得了成功的。
而在从战争与革命时代转向和平与发展的过渡时期,传统计划经济一方面便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比较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在国家工业化的主导方向上,集中在增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优先发展项目上,是功不可没、无可替代的;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国家垄断、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但就这个阶段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
至于在和平与发展的时期,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国家垄断和排斥市场的弊端成为最主要的特征,它的作用已经走向反面,扼杀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从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过程来看,它的产生实际上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而且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是,在进入和平和发展的时期之后,苏联的理论界却把这种过渡模式合理化,并当作了社会主义模式固定了下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的形成就是这一做法的标志性事件。
苏联模式,产权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模式,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公有制经济模式,作为初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对灾难和战争、快速积累资金并实现工业化,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适合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把一种过渡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错误的理论导向,这才是错误的根源所在,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过渡时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错误模式的原因所在。
但是,这种悲剧的发生又是很难避免的。这是因为对于十月革命胜利后产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建立新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她没有任何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借签,走入误区似乎并不奇怪。
苏联模式的弊端不仅使苏联最终走向灭亡,而且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了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这种理论的一系列错误又反过来影响我们对苏联模式的错误的认识。对于社会主义运动而言,这是比苏联解体更严重的后果。
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78年算起,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在探讨国企改革问题。国企改革之所以长期不能取得成功,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错误是分不开的。
国企改革的成功依赖于对苏联模式错误的正确认识。而要正确认识苏联模式的错误,就必须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进行彻底的清算。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