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姓氏的由来充满了历史的印记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才有姓氏,普通百姓大多有名无姓。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为了便于户籍管理,颁布了“苗字必称令”,要求国民必须有姓氏。于是,许多人匆忙间以所处的地理位置、职业等为灵感创造姓氏。比如住在山上的就姓“山本”,从事农耕的可能姓“田中”。还有些姓氏源于传统家族传承、神话传说等。这些姓氏见证着日本社会的变迁,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也为研究日本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中国人一般都好奇不已,为何日本人的姓氏中有如此多的“井上”“山下”“田中”等地点方位词?为何还有“猪口”“犬养”“鬼头”之类看似不雅的姓氏?日本人的姓氏究竟是怎么来的?
01/
古代日本平民百姓都没有姓氏
在古代,日本的“氏”、“姓”和“苗字”是权势的象征,是贵族和武士的特权,平民百姓都没有姓而只有名。
在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的日本列岛,人们只有名字而还没有姓氏,同一时期中国处于秦汉时期。中国的姓氏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大量形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公元1世纪左右起,日本列岛的众多部落小国纷纷遣使汉朝献上贡品,请求册封。汉朝以“倭”称呼这些国家,东汉光武帝曾赐予倭国来使“汉委奴国王”印绶。到了曹魏时期,魏明帝赐予日本列岛国家“亲魏倭王”金印。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中国的东晋时期),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列岛南部各小国。在长期的中国文化熏陶下,大和朝廷已经掌握了汉字,在此基础上在国家治理上开始运用以汉字书写的“氏”,以“氏”区分远近亲疏的不同血缘集团和各种政治职能。每个“氏”都有自己的“氏名”,“氏名”以该氏族在朝廷中的职务或居住或管辖的地方命名。例如,居住出云国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
(大和国)
伴随着“氏”的出现,大和朝廷又分别赐予贵族们“姓”。“姓”是赐与“氏”的称号,是除了皇亲以外的贵族区分身份地位的标志,用以表示“氏”的地位、门第、职务,相当于爵位,属世袭。
“姓”有约30种,各“姓”之间等级分明。主要的“姓”有“臣”、“连”、“君”、“直”、“相臣”、“伴造”、“百八十部”、“国造”、“県主”、“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稲置”等等。
“大化改新”(646)是日本历史上与明治维新并列的重要改革,在此期间仿效唐制实施了官位制,世袭称号则被废除,因而用以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已失去意义。贵族社会不再以“姓”而是以官位(右大臣、内大臣等)来辨认身份地位。这一时期,“氏”与“姓”合二为一。
公元9世纪以后,新的称号“苗字”出现。“苗”指苗裔、分支,“苗字”是一个家族从其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原有氏族不断繁衍而分立成若干个家族,这些家族以职业、居住地、官职名或私有地名的“假名”(日本人以汉字偏旁创造的文字)名称来相称,这些称呼就叫作“苗字”。
藤原氏是“大化改新”时期的忠臣中臣镰足受赐的姓氏,后来成为日本历史上最显赫的贵族姓氏。“藤原氏”的分支居住在不同地方,在近江国的就称为“近藤”,住在伊势、沅江、加贺的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
(受赐“藤原氏”的中臣镰足)
由此,日本贵族阶层的姓氏逐渐形成了“氏”、“姓”、“苗字”三者结构,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例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这一全称中,“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
后来,新的苗字不断增加,氏、姓、苗字三者逐渐融为一体,统称为“苗字”。当今日语中的“苗字”已经与“姓”没有差别。“姓”来自天皇的赏赐,而“苗字”则并非天皇所赐,而是由家族自身确定,也有一些“苗字”是由主家赏赐。例如战国时期的羽柴秀吉(后来被赐予“丰臣”姓而改称丰臣秀吉),其苗字“羽柴”便来其主公织田信长的赏赐。
平安时代(794-1192),以守护贵族“庄园”为背景,武士阶层应运而生。平安时代末期,称作“公家”的贵族和称作“武家”的武士都以所属或拥有的土地而使用姓氏。
在日本古代的贵族姓氏体系中,天皇是个例外。历代天皇都只有名,而没有姓。因为,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也就不必有人间的姓。就连皇后和天皇的子女也都没有姓,但天皇的女儿出嫁后可以随丈夫的姓。
02/
近代平民百姓突然被强制取了姓氏
1868年,推倒德川幕府而成立的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施“明治维新”。这是在“西方列强袭来”的民族危机逼迫下启动的近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近代户籍、税收、兵役等制度。而这些都要以所有人无论贵贱都拥有姓氏为前提。否则,以海量的“太郎”“次郎”“三郎”等全村人都雷同的俗名登记户籍,想要对人口加以区分管理是不可能的。
(明治时期的日本农民)
日本政府宣告“士(指武士)农工商”一律平等,废除了贵族和武士的特权,其中就包括废除其独享姓氏的特权。1870年(明治三年)9月19日,政府颁布太政官布告《平民苗字许可令》,允许贵族和武士以外的所有平民百姓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姓氏。
日本政府原以为平民百姓会为拥有姓氏而欢呼,踊跃前来登记姓氏。出乎预料,平民百姓们早已习惯于直呼名字而无姓氏,而且还担心有了姓氏反而会增加课税、服兵役等负担,乐得无姓氏而逍遥自在,因而前来登记姓氏者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日本政府于1875年(明治八年)2月13日又颁布了太政官布告《平民苗字必称令》。在此令中,取姓氏由“许可”变成了“必称”,强制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而且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谁不想取姓就受到惩罚。此令一下,平民百姓们只好匆匆忙忙地取了姓氏,全国骤然间出现了取姓氏的热潮。
这一次新的麻烦又接踵而来。日本人的姓氏出现了毫无节制地无限增加的态势。189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再任意更改。从此,所有日本人无论贵贱都有了自己的“苗字”即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日本人的姓氏90%以上产生于明治维新时期。就是说,大多数日本人拥有姓氏只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03/
日本人匆忙间取的姓氏有多奇葩
明治初期,日本人口的九成以上都是无姓氏的平民百姓。他们文化水平很低,加上政府催得紧,为了赶在期限内登记姓氏,他们只能匆忙间随意取姓。短短数月内,数千万平民百姓突然都有了自己的苗字即姓氏。
鉴于如此经纬,日本人的姓氏就带有了令中国人拍案称奇的许多奇葩特点。
一是姓氏数量多得惊人。
明治初期,大多数日本人的祖先都没有姓氏。因此,他们也就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取姓。这种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取姓,使日本人的姓氏数量膨胀到了令人称奇的规模。
当今日本人口为1.26亿,而据估计日本人的姓氏却多达14万个以上,这等于平均每个姓仅有900人左右。而《日本姓氏大辞典》一书更是收录了29万个姓氏。
(各种版本日本姓氏词典中文本)
凡事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人口为日本的10倍以上,而全中国的姓氏只有5662个。追溯整个中国历史,总共出现过12000多个姓氏。这样对比便一目了然,日本人的姓氏多得达到了离谱的地步。
二是取姓方式随性而怪异。
在政府的催逼下,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文化水平又很低,日本平民百姓们可是拼尽了全力,发明创造了千奇百怪的取姓方式。
以地点取姓成为首选:
大多数平民百姓都采取了以所住的地点取姓氏的“因地制宜”方式。据悉,现今日本人姓氏的约90%来自这种方式。
住在山区的就取与山有关的姓氏。如“山口”、“山下”、“山本”、“横山”、“长谷”、“方谷”、“水山”、“中山”、“松阪”。住在田地附近的就叫“田中”、“中田”“上田”“山田”“吉田”、“金田”、“田边”。
(明治时期的“田中”们)
住在竹林中的就姓“竹内”、“竹下”、“竹中”、“竹本”。住在林中的就叫“小林”、“大林”、“森”、“三木”、“多木”、“芝木”、“松下”、“松本”。住在原野的就叫“小野”、“大野”、“上野”、“上原”、“市原”。
住在江河边的就叫“近江屋”、“河边”、“河本”、“谷川”、“小川”、“江口”、“渡边”、“新渡户”、“长谷川”、“江户川”、“石川”、“清水”、“川口”、“川端”、“川崎”。住在沼泽地带的就叫“大泽”、“宫泽”、“五十泽”。
当然,地点模式还包括以村名取姓,如“青木”、“伊东”、“吉冈屋”、“木村”、“森村”、“冈村”等,以及显示村子方位的“北村”、“西村”、“中村”等等。
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取姓:
这是平民百姓们的又一简便易行方式。因此,日本人的姓氏中来自“因职取姓”方式的姓氏数量仅次于“因地制宜”方式而居第二位。
这些姓氏包括,养菊户“菊川”,开油店的“味香”、“味美”,养殖水稻的“稻谷”、“稻本”、“加贺谷”,铁匠“锻冶”,织工“服部”,门卫“门卫”,养猪的“猪饲”、“猪头”、“猪饭”,养狗的“犬养”,渔樵“古井丸”,管仓库的“大仓”、“小仓”、“高仓”,开米店的“米物”,神社管理员“庄司”等等。
(高仓健)
借各种事物名称取姓:
把世间万物的名称顺手拿来为自己取姓,这又是任何平民百姓都能胜任的简易方式。
以动物名称取姓的有“牛田”、“熊田”、“猪口”、“猪手”、“猪股”、“有马”、“龟田”、“白鸟”、“小熊”。借植物名称取姓的有“茄子川”、“橘”、“栗原“、“若松”、“高衫”、“小柳”、“高柳”。
直接以家具的名称为姓,则有“机”(日语的“桌子”)。人体器官也未能幸免于被取姓,有的姓就叫“目”。建筑物的名称也用来取了姓,如“二阶堂”、“鸟居”。在以地形取的姓氏中,“高崎”指岛屿的突出部,“大庭”指宫殿前的广场。
源自宗教的姓氏有“三轮”、“大仏”、“功德林”、“小野寺”、“西园寺”、“金阁寺”、“一法师”、“药师寺”、“善养寺”等等。
还有一些“触景生情”式的姓氏,如“仓井”、,“大桥”、“高桥”、“桥本”、““大塚”、“温泉”、“火山”、“小泉”等等。
以数字取姓:
这也是在平民百姓所能优先想到的顺手拈来方式。
例如,“一户”、“一井”、“一牛”、“二人”、“三春”、“四松”、“五色”、“六卫”、“七重”、“八重”、“九鬼”、“十秋”、“十一家”、“十二神”、“一寸六分”、“七五三野”、“十二月田”等等,甚至还有的姓叫“一二三”、“一尺八寸”等等。
以方位词取的姓氏:
有的平民百姓更是“目中无物”,干脆用抽象的方位词取了姓氏,如“东”、“西”“上方”、“上下”、“左右”、“前部”、“前后”等等。
攀附贵族、武士姓氏:
还有大量平民百姓直接使用了贵族、武士家族的原有姓氏。
例如,古代望族“藤原氏”有了大量攀亲戚者,那些从来未曾有姓的人们也想沾点“藤”字的光,其取的名字包括“伊藤”、“安藤”、“佐藤”、“远藤”、“斋藤”、“加藤”、“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条”、“工藤”等等。
有些平民百姓就取了武家名人的姓氏为自己的姓氏。如“丰臣”、“平”、“德川”、“北条”、“伊达”、“酒井”、“本多”、“上衫”等等。
(战国名将上杉谦信)
由于很多人任意借用了旧贵族姓氏,因此当今使用这些姓氏的大量日本人,其实与那些曾经的名门望族或传说中的剑客武侠没有丝毫的血缘联系。
当然,正由于历史给了自由选择姓氏的机遇,有些日本人随意取了高雅大气的姓氏。如“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日”、“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万”等大数也加入了姓氏的行列。
04/
日本人姓氏的社会文化论解读
日本人姓氏的奇葩之处,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数目太多,二是有的姓氏过于怪异。
先看一下日本人的姓氏“数目太多”这一点。
其实,多达十几万的日本人姓氏,也并非完全一盘散沙,平均分布,而是有多与少之分、大姓与小姓之别。
日本的第一大姓是“佐藤”,持有该姓的人数约有200万,关东地区和东北地区居多。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来源于在世家大族“藤原家“担任过“左卫门尉”的人的后裔;二是说有可能是因为日本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家族能沾点豪门“藤原氏”的光。其他众多带有“藤”字的姓氏,也都寄托了类似的期望。
第二大姓是铃木,有约180万人持有这一姓氏。“铃木”原为神社举行仪式时所立的木头,具有“神圣的木头”之意,后来转指主持这个仪式的修行者。“铃木”姓氏如此之多,据说与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与“铃木家“沾亲有关。
占第三位的有“高桥”和“田中”,各有约150万人。姓“田中”的大多为九州人。传说,当时种水稻的农民在稻田中盖茅屋居住,就取姓为“田中”。
(田中角荣)
铃木、佐藤、田中、高桥、山本、渡边、小林、中村、伊藤、斋藤是日本的十大姓,有10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10%。
除了以上大姓以外,日本人的姓氏大户约有40多种。使用人数排3600位后的姓氏是极罕见的姓氏。
在“以职取姓”的姓氏上,约有25万人姓“金子”,加上“金古”、“金児”、“金户”约有30万人,而“金子”的祖上是铁匠。
再看一下日本人的姓氏“过于怪异”这一点。
各国人的姓氏大多是先祖以来血脉的标志,而大多数日本人却是一个半世纪以前随意取的姓氏,因此同姓的人们之间不一定有血缘联系。
日本人的姓氏确实包含了大量令中国人觉得特别奇葩的姓氏。
下面是其中一些姓氏的例子。
小鸟游、御手洗、月见里、百目鬼、四月一日、“我孙子”、“鬼头”、“百目鬼”、“九鬼”、“鬼首”、“吾妻”、“新妻”、“我妻”、“猪股”、“猪野”、“猪口”、“满身”、“和气”、“瓶子”、“布袋”、“不入斗”、“五鬼肉”、“日本”。
日本人的姓氏里加上“鬼”字的很多。据研究,日本人认为“鬼”是隐蔽的、看不见形体的,类似于神而稍低于神,如果在姓氏里加上“鬼”字,就能发挥超自然的能力。(王志军:《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中国文化痕迹》,《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犬养”是中国人冷不丁难以接受的姓氏。而按日语词法,“犬养”的意思并不是“狗养的”,而是“养狗的”,这个姓氏是以职业取的姓氏。可见,语言的不同也给“怪异”感起到了添油加醋的作用。
近代“犬养”姓氏出过一个名人,日本第29任首相犬养毅,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中被军部右翼分子山岸宏等人枪杀身亡。
这些“奇葩”“怪异”的日本人姓氏,一旦由一些名人或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所有,就会带上别样的历史文化韵味。
日本人姓氏“我孙子”在汉语语境中只能让人哑然失笑。据说,“我孙子”姓并不包含任何亲属关系的意思,而是源于千叶县的“我孙子市”,因此也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姓氏。日本有个撑杆跳女运动员叫作“我孙子智美”,曾获得2010年广州亚运会女子撑杆跳第三名。
(“我孙子”车站)
“猪口”也是中国人眼中怪异的姓氏之一。这是源于“养猪”职业的姓氏。日本东京大学有一位著名政治学者叫猪口孝,其夫人也随丈夫姓叫作猪口邦子。她也是著名政治学者,曾任联合国高官,多次当选日本国会议员。
有些日本人单姓与中国人的一样,如“林”、“田”、“关”、“柳”、“谷”、“叶”等,这些单姓名字有时会引起国籍的混淆。
例如,日本有位经济学家叫“叶芳和”,活脱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因此曾经被国际研讨会的中方主办人误以为是中国人。但他这个“叶”不读“YE”,而是读“KANO”。
曾任日本防卫相的小野寺五典,有人以为他姓“小野”,因此按谐音调侃他的名字为“四五点”。但其实“小野寺”是姓氏,名字是“五典”。
日本人的姓氏也有一种功能,就是可以显示明治初期的出身地。例如,“田中”“山田”“田边”等是妥妥的农民姓氏,而“东条”、“北条”、“南条”、“九条”、“十三条”等则是城市居民(町人)的姓氏。
有的日本人的姓氏用字与中国本源相同,但在中日文化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不同内涵。例如,龟”在古来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的标志,但在俗文化中逐渐带有了不雅的意味。而在日本文化中,龟的文化内涵没有变化,因此“龟”出现在其姓氏中并不带有不雅的意味。
当然,以上这些姓氏都不是最“怪异”的。一些以人体器官等名称组成的姓氏,还是令中国人大感“奇葩”。这些姓氏提醒人们,大部分日本人的姓氏是在多么怪诞的背景下匆匆决定的。这些姓氏还说明,当年日本大多数乡下农民,是多么任性地把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名称写进了自己的姓氏当中。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