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老街,承载着龙游的深厚人文底蕴。它宛如一本古老的线装书,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漫步其间,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街边的古老建筑错落有致,木雕、砖雕等工艺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前人的智慧与匠心。老街里,传统手工艺店铺林立,老手艺人坚守着祖辈的技艺,为游客展示着龙游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文的荟萃之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感受那穿越时空的人文气息与古老韵味。
在我的家乡溪口,有一条老街,老街并不长,可能只有百把米,但是曲曲折折,弯来弯去,好像很长。
溪口的历史写在老街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街正值壮年,接纳了不少人。据老人们说,老街在当时店铺满的很,买这买那的人挤满了一条老街,每天来往的人像蚂蚁一样,街上的人摩肩接踵,上班的人,上学的孩童,买菜大叔大妈们,这些人似乎在看老街的历史。
老街的一旁,临近小河,河中的水很清,另一旁有一座古庙,当我记事起这座庙就没有了,寺庙变成了电影院,是播放革命样板戏的地方。据说,寺庙叫天后宫,其实供的就是妈祖娘娘。娘娘是木雕的,见过的人无不称赞这精湛的手艺,简直就像是活生生的十八岁姑娘坐在神龛上,栩栩如生。可现在,只有供我们想像的空间了,在文革开始不久,“立四新,破四旧”的大字报贴满了老街,人们将妈祖娘娘扔进了发大水的河里。如今的寺庙,只剩下门口的一棵老树,人们只能在树的年轮里找它了。
雨中的老街是难忘的。老街就像是一架古老的钢琴,细细密密的雨珠由轻而重的敲打着老街,低沉的节奏中有寂寞又凄凉,时而又一股股细细的流水沿着碧瓦飞甍屋檐上潺潺的泻下,像一声声单调的琴音流过小街。
难忘的还在雨后,我们个个放肆轻松地穿过老街,飞过青石上的流光,溅起一串串的水花,向前走去,四周一片清新。这时,孔二嫂的小摊上锅里的汤一定沸了,送二元钱去,一碗飘着蛋丝葱花的馄饨便立刻送到嘴边。雨后去钓鱼更是不错的选择,钓完回来,吃一个老街上的柿饼,放到嘴里甜甜的味道便沁透了一个黄昏。没钱的时候,去看拔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懂事的我们看到病人们一个个面目狰狞的在位子上挣扎着,我们还偷偷呵笑。当然钻到王大娘的书铺里去看看书,那会是另一种感觉。
在我不能解诗的年龄里,诗就写在老街上,几乎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都不想离开老街。在我回来的时候,我会用另一种心境拥抱老街,我将在雾霭晨曦的沉思和冥想中和老街共叙人生。
老街承载了太多。新中国巩固新生政权,老街上贴起了祝贺抗美援朝胜利的标语。老街上建起了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老街里响起了掌声。土地改革时,老街上贴出了鲜红的通知。进入社会主义中的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在老街上完成了改造。然而老街也出现了失误与挫折,老街上响起大炼钢铁的口号,号召大家用自己家里的大锅炼钢铁,人们还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并且还贴出了花生亩产万斤,肥猪赛大象的大画。老街上建起了公共食堂。然而更厉害的还在后头,老街上的佛教文化被摧毁,到处张贴着大字报,贴着毛主席语录,每天人们必须读一遍毛主席语录才能开始工作。
但是,更有可喜的老街,老街上张贴出了成长的骄傲大横幅,两弹一星精神永驻老街。轰轰烈烈的一系列运动后,老街又像以往一样,现在的老街像柯灵说的那样“是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中国画!
老街,它与世隔绝了,他承载了太多却又不失乡村风味。
来源:龙游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