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卡尔大公及其相关的卡尔大公级战列舰有着独特的地位。卡尔大公作为历史人物,在军事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而卡尔大公级战列舰,是奥匈帝国海军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它被诟病火力较弱,但它却是奥匈帝国海军首款万吨主力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一款万吨主力舰对于提升奥匈帝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这一开创性的战舰开启了奥匈帝国海军大型主力舰的建造序幕,为后续的战舰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奥匈帝国的工业水平和军事战略考量。
1902年7月24日,奥匈帝国海军首款万吨大舰卡尔大公级,在里雅斯特海军船厂开工建造。当时英、法、德、美等国,他们早已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拥有超过万吨的战舰,而同为列强的奥匈帝国虽然比他们晚了十几年才有万吨主力舰,但是也为后续建造更大更强的战舰有了良好的开端。
卡尔大公级
卡尔大公级共有3艘,都是在里雅斯特海军船厂建造的。首舰卡尔大公号1903年10月10日下水,1906年6月17日完工服役。2号舰弗雷德里希大公号于1902年7月24日开工,1904年4月30日下水,1907年1月31日竣工服役。3号舰马西米连诺一世号于1904年3月9日动工,1905年5月21日下水,1907年12月21日完工服役。卡尔大公级排水量10472吨,舰长126.2米,宽21.8米,吃水7.5米,人员编制700名;舰体防护使用克虏伯装甲,水线带最厚处210毫米,向两端延伸减少到50毫米,甲板装甲厚55毫米,主炮塔厚240毫米,副炮塔后150毫米,指挥塔厚220毫米。
动力装置为两台四汽缸立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合12座亚罗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载煤1565吨,输出额定功率13530马力,最大18000马力,航速20.5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3艘卡尔大公级配备的武器基本上是由斯柯达公司制造,每艘舰前后中心线各有一座240毫米40倍径双联装主炮,射速每分钟2.5发,配备的炮弹重量229公斤,每门炮需20人操作,最大射程32公里;副炮为12门190毫米42倍径速射炮,其中8门分布于两舷,其余4门布置在上甲板两侧,这种炮配备的炮弹重97公斤,射速每分钟3发,最大射程20公里。
近战炮包括12门70毫米速射炮,射程6500米,6门47毫米机关炮,射程3000米,另外还有2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1910年为了防飞艇,加装4门37毫米维克斯机关炮;1916年又加装2门70毫米高射炮。从上述参数来看,卡尔大公级战列舰的优点是结构紧凑,长宽比只有6,这样航行稳定性好。该级舰最大的缺点是火力羸弱,远的不说,就拿奥匈帝国邻居意大利来说,该国1906年开工建造的比萨级巡洋舰最大排水量10100吨,比卡尔大公级还小一些,但是配备的主炮口径却为254毫米,威力强大的多。
卡尔大公级战列舰为什么火力相对较弱,原因是奥匈帝国传统上是个陆上强国,没有多少海外利益,也不参与和其他列强进行远洋争霸,海军主要任务是近海防御,这个火力来说也够用了。
一战前夕,3艘卡尔大公级曾经参与支援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的突围行动。当时这两艘德舰遭到英法舰队的追击,最后成功逃到了土耳其。行动结束后,奥匈帝国舰队从意大利西南部的布林迪西返航。一战爆发时,3艘卡尔大公级组成了奥匈海军第三战列舰分舰队,驻扎地是普拉。1915年5月24日,该级舰参加了对意大利安科纳的炮击,此战3舰共发射240毫米炮弹24发和190毫米炮弹74发。
1918年2月1日,奥匈海军驻扎在卡塔罗的装甲巡洋舰卡尔六世号和圣乔治号的舰员爆发起义。两天后,3艘卡尔大公级抵达卡塔罗,以协助镇压起义。在此地秩序恢复后,卡尔六世号和圣乔治号退役,3艘卡尔大公级战列舰暂时驻扎在卡塔罗。6月11日,奥匈帝国海军发起针对协约国奥特兰托封锁线的攻击。3艘卡尔大公级和4艘联合力量级战列舰为主力,准备出发实施突袭。但是,有一艘奥匈战舰被意大利鱼雷艇击沉,突袭计划泄露,行动只能告吹。此后直至一战结束,3艘卡尔大公级战列舰待在普拉港,再没有参与任何军事行动。
一战结束后,3艘卡尔大公级战列舰于1919年被南斯拉夫接管。其中卡尔大公号和弗雷德里希号作为战争赔款,移交给了法国,马西米连诺一世号则移交给了英国。卡尔大公号在驶向法国土伦港的途中,在突尼斯比塞大附近海域搁浅,该舰只好就地拆解,其余两舰于1921年报废解体。作为二流海军强国的奥匈帝国海军,能建造与其他海军强国分庭抗礼的卡尔大公级战列舰,也实属难得。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