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国家,我们熟知有 56 个民族。然而,在这 56 个民族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未识别民族。这些未识别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他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已知民族不同的特征。
未识别民族的存在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们的语言、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展现出各自的特色。了解这些未识别民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民族构成,还能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丰富的素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中国那些鲜为人知的未识别民族。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大家耳熟能详。
然而实际上还有数个群体,不为大众知道。他们就是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1、为什么叫做未识别民族?
是祖国不认他们么?不是!主要是很难界定,为了此事,我们国家还在人口普查的时候专门做过调查,但是因为资料不足、数据不足、划分民族的标准未统一,造成民族划分仍有许多错误,再加上中国的民族理论吸收了西方观念,希望能以“血缘”能重新划分民族,因此造成了许多未识别民族。
2、未识别民族的身份证和其它的有什么区别?
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会填上人群(未识别民族)的名称。例如僜人在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为:僜人。
3、未识别民族有多少个?
这里所说的未识别民族,是指官方分类中未归入任何民族的群体,比如阿布达里人官方分类归为维吾尔族,就不作为未识别民族来统计了。这样算下来,未识别民族还有5个。
4、未识别民族具体有哪些?
4.1、蔡家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约4万人)
蔡家人,又被称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也是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毕节、六盘水及云南昭通彝良、镇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古时和其他民族并称为西南九夷蛮。蔡家人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 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各地临居的民族对蔡族都有相应的称呼,蔡家人自称“门你”(men31ni33),本地官话叫“蔡家”,彝语称“啊武哪”,苗族称“啊乌”或“斯聂”,水族称“楼慢”,布依族称“布慢”或“布阿武”等。在过去,由于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误解,蔡家人又被眨称为“蔡兜兜”或“蔡家苗”,但是蔡家人坚信不移地共认自己是“蔡族”。
4.2、僜人(读deng,音同灯)
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
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民主改革后,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4.3、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
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有说法称,关岭等地的革家人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黄平先后迁徙来到的,当时把这种迁徙叫“走南龙”。他们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公安部“公治2003118号”批复明确革家在身份证办理中民族栏目填为“革家人”。
4.4、夏尔巴人
夏尔巴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操藏语族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书面使用藏语。1980年(陈乃文考察时期)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西藏的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雪布岗村和定结县陈塘镇,或樟木沟和陈塘沟。
神秘的珠穆朗玛峰滋养着夏尔巴人,同时也赋予了夏尔巴人神秘的色彩。在夏尔巴人的历史中有着这么一段神秘的往事。相传,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有一种叫雪人的神秘的生物,而最早发现这种神秘生物的就是当地的夏尔巴人。
雪人传说中它是介于人与猿之间的神秘生物,身躯庞大,红发披顶,全身裹满灰黄色的长毛。它时而温和,时而彪悍,有着掌控一切的力量;它步履快捷,自如穿梭于不同的空间,所到之处都留下神秘的气场。夏尔巴人(Sherpa),又称:雪巴人、谢尔巴人。是尼泊尔和印度的山地民族,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挑夫”著称。
1983年陈乃文考察时期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夏尔巴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名字与藏族相似。但有种姓,同种姓不婚,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夏尔巴人忌食鱼、狗和小牛,由于受印度教影响,虽不忌牛肉,但从不主动屠宰牛。主食以玉米为主,讲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调味料。
4.5、穿青人
穿青人早期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 ,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见1978年9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 。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
就如《绥蒙辑要》中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中所说: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
不论什么民族,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不同的民族,就像一家人兄弟姐妹各有各的性格喜好一样;但对外,都是一家人。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