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踏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扶贫路,是甘肃脱贫之路的生动写照,也是无数奋斗者心血与汗水的见证。过去,甘肃部分地区受限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甘肃上下一心,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与外界紧密相连;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项举措,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如今,一条条扶贫路如丝带般在陇原大地延伸,正引领着甘肃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者按: 数千年来,摆脱贫困是历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孔子编订的《诗经》中,很多民歌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摆脱饥饿和贫困的热切向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段伟大而又激情的岁月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笔者将根据走访调研的事实去记录、分享和感动。
2021年2月25日,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第一次真正告别贫穷,在建国后的第71个年头,这片土地第一次告别了深度贫穷,这一次,我们靠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完成了脱贫之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
与此同时,甘肃这个国家最贫困的省份,也彻底告别了贫穷。这条脱贫之路,甘肃走了四五十年,一代一代的人为之奋斗,几十年脱贫之路,这个贫瘠的省份有太多的不容易,一路上也许走过弯路,有过抱怨;走过崎岖,有过风雨;更走过险阻,有过血泪。
01
苦甲天下
“陇中苦,甲天下”,不管是政府文件,还是新闻报道,亦或是老百姓的闲谈,只要提到甘肃扶贫,必会提到这么一句民谣。六个字,简单直白的说明了甘肃的贫瘠,更说明了甘肃老百姓的贫苦。
如果说中国全面脱贫是奇迹,那么甘肃脱贫就是奇迹中的奇迹。甚至相关领导不止一次的说过:全国脱贫看甘肃。全国能不能按时脱贫,全看甘肃能不能按时脱贫。因此,想要了解真实的甘肃脱贫,就必须先认识到甘肃到底有多贫困。
甘肃到底有多苦?在邓云特先生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救荒史》的书中,对1929年甘肃旱灾的描述:
“……入春夏后,树皮、草根、麸皮、油渣,食之以尽。扶老携幼出外逃生者,多被饿死于野外,白骨曝日,谁人掩埋?尚有饿倒未死,而被狼、狗活吃者。苍蝇结群,生蛆满嘴、满鼻、满眼,蝇蛆蠕动吸食,而饥民难熬无力翻动者。更惨者,饥民争食尚未死绝之体……”
这次灾情,波及甘肃50余县,数百万人,其状惨不忍睹!为什么灾情如此严重?其实是有原因的。在整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甘肃自然灾害不断,两次大地震加一次旱灾,给甘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20年12月16日下午6时35分47秒,在甘肃海原的特大地震,地震震级为 8.5级,地震烈度12级。为世界最大地震之一,亦为甘肃自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以来史籍记载的最大地震。
甘肃海原大地震
地震波及陕西、山西、河北等13省、170万平方公里,波及省内58县,受灾人口120多万人;因灾死亡更是35万多人,占到了甘肃全省总人口数的5.6%,伤1万余人;压死牲畜44万余头;毁坏公署、校舍、民宅、住窑、庙宇等30多万间。
此后数年,余震不断。1927年5月,甘肃古浪又发生了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甘肃二十余县受灾,重灾区出现了房屋大量塌毁、人口伤亡众多、牲畜压毙......
这次地震以甘肃古浪、凉州(今武威)受灾最重,其破坏范围东可达永登、皋兰,西可抵临泽、高台,北达民勤,南到兰州和临夏一带,死伤约 10 万人。《申报》报道说:“甘肃地震之惨剧,古浪凉州户口几全灭。”可见灾情之惨烈。
接二连三的地震加旱灾,让贫瘠的甘肃雪上加霜,各地饿殍遍地。以至于二十年之后,到了解放时,甘肃依旧没有完全从这些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中缓过来。
解放后,甘肃情况虽有好转,条件依然恶劣。缺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甘肃,甘肃各地开始建设水库,开通水渠,解决缺水问题,但是限于工程技术水平,陇中和陇东的很多区域,缺水依旧是常态。
70年代初,甘肃陇中地区又遭大旱,甘肃省领导迫不得已,向已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汇报,总理闻言泪下:“解放20多年了,定西还是那样困难。你们过去没反映,我们国务院也没有下去了解。我们政府有责任,我有责任……”
当即成立了8支救灾工作组,迅即开赴甘肃灾区。拉水,运粮,拨款,送衣……看着一群群身着军装面黄肌瘦的灾民,目睹拉水车一到,牛羊追,飞鸟随,人畜一齐争水喝的场景,救灾工作组的同志,心灵莫不为之震颤。
这就是曾经苦甲天下的甘肃,突出的例子就是临夏、定西、庆阳以及白银的会宁等地。这里属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六盘山区的交界地带,坡度极陡,水源奇缺,满目黄土。
山上不长草,地上不长树,即便是一些沟里长的树,也被当地农牧民砍去当柴火,烧火做饭。同时,陇中地区既无资源,又少企业,居全国贫困之最。由此可见当时甘肃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了东乡县在全县财政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当地竟开大会庆祝,当地贫困程度可见一般。
1982年,为彻底改变“三西”地区贫困面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每年拨出2亿元专款,兴修水利,改地造田,用10年时间,帮助这里的农民基本脱贫,甘肃第一次扶贫就此开始。
扶贫10年,定西农民人均产粮由156公斤提高到267公斤;人均收入由91元增加到430元,其他地区的情况也改善很多。可以说,‘三西’10年扶贫,确实见了成效,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但是,虽说甘肃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并没有让大山里的老百姓解决如何彻底摆脱贫困的问题。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等贫困问题依旧很常见。
02
贫穷的记忆
时间在回到九十年代,那段时间,每年在笔者所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都会举行几次公审大会。故乡的城区不大,所在的区只有三十万人上下,但是每一次的公审大会都是人山人海。每次公审大会,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时候,每次都有一批省内某地的毒贩判死刑。
那时候的我只有七八岁,是不是叫秋后问斩我不知道,但是公审一般是在八九月的一个周末上午,天气很好。地点一直都选在城市的中心广场,那时候的广场还没有翻新,场地还有点破旧,远没有今日的气派。
公审台提前就布置好了,配上高音喇叭,很是庄严。上午九点多,大大小小几十台警车、解放牌卡车开了过来。前面警车开路,后面跟着法院公务人员车,紧接着一台卡车上架着一挺机关枪,真的,很有威慑力。
后面跟是若干解放牌卡车,每车上面各有两排警察押着若干犯人,犯人的手都带着手铐。最后一台车明眼人一看就是押着主角的,四个警察押着一个犯人,犯人五花大绑。
那时的我才几岁,看不清楚的时候,爷爷就把我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爷爷告诉我那些人都是坏人,都犯了罪。那时候的我,看着那些跟我的几个哥哥年纪差不多的小伙被绑着。一直弄不懂他们为啥要做坏人?为啥要犯罪?
那些年甘肃一直在重点打击贩DU,公安部甚至挂牌督办,但是依旧没有办法彻底遏制。甘肃临夏则是全国13个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地区之一,临夏州广河县三甲集镇更是全国知名。
这个位于洮河边的小镇,地处交通要道,人员背景复杂,车辆流动、人员流动数量非常大。同时侦破的大量涉毒案件表明,中缅边境的毒品有相当一部分从云南经过这里转运。再加上当地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农民人均占地不到1亩,收入提高慢,吸毒人员比较多;本地贩毒以家庭为主要形式,少数不法分子为了毒品的高额利润铤而走险。
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贩毒?为什么要接二连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直到我到大学,去了陇中和陇东南等地,才真正认识到了贫穷,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根源。
真正让我认识甘肃贫穷的是第一次去陇南。大巴车顺着山脊公路蜿蜒前行,两侧的山实在太陡,车行几百公里,除了偶尔经过的一些河川,很少能看到平地。大部分地方,竟见不到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在过了岷县时,沟实在太深,偶尔探身下望,时时感到头晕眼花,惊出一身冷汗。
地图上直线不到300公里的距离,可是大巴车却整整走了一天。两边的景色从黄土变成了绿树,但是依旧贫苦。我们去的那个村子在半山腰,山路特别难走,村里除了学校是砖瓦房,操场做了硬化以外,其他村民的房子都是石块加土坯垒起来的。
去村民家里走访,有些住的偏僻一点的村民,家里还没有通电,甚至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到村民的家里,屋子黑乎乎的,只有几把简单的木椅和一张破旧的方桌,个别人家拥有一台小尺寸的黑白或者彩色电视机,屋顶时不时的还会漏雨。
笔者特意去厨房看了一下,黑乎乎的灶台,旁边放着一些柴火,木头做的柱子和房梁被被油烟熏的又黑又亮,吃的水是从山上用简易的饮水设施引过来的山泉水,水里面还有杂质......
那一次我们是去当地的小学支教,小学是我就读大学的学院捐建的,学校里面的桌椅和篮球场也是直接从学院捐赠的。但是学校一直没有图书馆,为了帮他们建一个图书馆,我们组织捐赠,总共捐赠了4000多册少儿图书。那所小学第一次有了一个像样的图书馆,捐赠的各种体育器材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快乐。
那几天我真的哭了,我没有想到在2010年代了,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还有很多人不能做到衣食无忧,甚至用电灯都成了一种奢侈。
在大学那几年,我还去了靖远、会宁和临夏等地,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些地方的干旱。看不到闪亮的河川,望不见婆娑的树木,满眼是黄黄的山坡,土黄色的土屋,头上扑满黄土的老人、小孩、以及汽车疾驰而过腾起的面粉般的黄尘……
记得去会宁,我第一次见到那么荒凉的土地。当时我脑子里真的只有穷山恶水四个大字,那样贫瘠的土地,那样多的土山包,那样缺水的土地以及在土地里快要干枯的庄稼。
到了当时的同学家里,吃得是窖水,很多村子里面没有像样的乡村公路,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县城通的乡村公交也仅仅只能到乡镇,从乡镇到当地的村里年还需要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山路......
走在山路上的那一刻,我才真的明白,为什么会宁如此贫困,为什么会宁的学生如此刻苦,为什么会宁能出如此多的人才?当地的经济条件比较差,教育对无数大山里的孩子是唯一的希望,学习也是改变他们命运唯一的机会。
03
脱贫曙光
扶贫,当然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其实,从八十年起,甘肃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制定与省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扶贫开发方针,但是受制于财力和物力,一直无法彻底实现脱贫。
2015年11月27日,在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同时,成立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标志着中国正式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从那一刻起,甘肃大山里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彻底脱贫的曙光和希望。
扶贫之初,在民间其实也是引发了一些争议的。尤其是网上屡屡传出一些贫困户懒靠等要,拿到扶贫款就胡乱挥霍,乃至于要挟扶贫干部,不答应他们的无理诉求,就在上级考察时“给差评”......
这样的新闻,不可避免的刺激了大众的神经,恨铁不成钢之余,也对拿纳税人的钱帮这种人感到不值。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也听过一些扶贫干部偶尔“吐槽”过类似的问题。
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觉得,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不可能指望一项波及几千万甚至上亿民众的惠民政策,能在每一个细微层面都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定程度的资源损耗,或者是偶尔的一些“形式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之所以有些民众对扶贫不理解,实际上是没有把扶贫的经济逻辑理清楚,这才产生了一种浪费资源的感觉。
但这并不是我们否定脱贫攻坚成绩的理由。看问题看主流,只要大部分效果能够满足,利大于弊,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而脱贫攻坚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
扶贫绝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更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恰恰相反,脱贫攻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项非常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可以说,这几年的扶贫,将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度过大萧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开启经济内循环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打开方式。
为什么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进程过半的当下,还有这么多贫困人口?当然,肯定有一部分是因为主观上的懒堕、或者身体上的残缺。
但这个不是主流,大部分人,还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比如身居偏远蛮荒之地、当地缺乏工作机会,家中又有老弱病小羁绊无法出门打工,本身又受限于教育程度、缺乏见识,同时受制于自身的认识,不了解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导致部分地方落后的客观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要想进一步向前,也有扶贫的必要。毕竟老少边穷地区也是有资源的,以前只是区位太偏,地形太差,交通不便,所以不好开发。
对于大山里的那些贫困户,大部分其实也是具备劳动能力,能够创造财富的,只不过被各种原因羁绊。在改善了他们的发展条件之后,他们也可以变成创造财富的手。
因此,此次脱贫不是靠救助,而是靠自己动手努力实现脱贫,保证了日后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减少了返贫的比例。脱贫攻坚更是让甘肃大山里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全省累计选派几千支驻村工作队、数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深入一线扶贫,极大的增强了脱贫攻坚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群众脱贫的信心。
扶贫攻坚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甘肃贫困地区600万人摆脱了贫困。这个意义说多么重大都不为过。尤其是人穷的久了,人就少了一种精气神和自信,各类犯罪案件频发,社会风气不正,而这也就对应了我前面所说的犯罪问题。
其实绝大部分贫困户中,我相信肯定是愿意想脱贫的,只是因为可能缺技术,缺资金,而通过此次扶贫,劳动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上授人以渔,功莫大焉。
扶贫不只是一个经济账,更是政治账目。甚至排除扶贫的政治帐,这项全民参与的工程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政绩。
通过脱贫攻坚,让甘肃很多贫困地区的年轻人有了更好的选择。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的厨师、也可以加入合作社致富、更可以就近去附近打工赚钱,他们有了更多的赚钱渠道,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选择铤而走险去犯罪的人越来越少。
风雨之后终究见彩虹,也许这就是甘肃脱贫攻坚最本质的意义。甘肃脱贫真正体现了自己努力,兄弟给力,国家助力这一真谛。甘肃脱贫攻坚,一路走来只有感谢、感激和感恩。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