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在军事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作为德国克虏伯公司的经典之作,它曾在诸多重要战役中崭露头角。其射程是评估该火炮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准确考证其射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一火炮的实际威力,还能为研究当时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运用提供重要依据。在历史的长河中,火炮的射程直接影响着战场的局势走向。随着科技发展,如今我们有了更多手段去挖掘当年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的射程真相,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探寻。
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
网上的资料都是显示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的最大射程6000米,炮弹初速546米/秒,这初速跟射程真不成比例。对比41式75毫米山炮,炮弹初速360米/秒,最大射程都有6300米,要知道41式山炮的炮管更短。可能跟其高低射界有关,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高低射界只有-9°~+15°。
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中国军队装备的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清末建设新军向德国购买的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另一种是仿制生产的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但仿制对象并非是克虏伯M1903式75毫米野战炮,而是克虏伯M1910式75毫米野战炮。
清末新军在操作克虏伯野战炮
原来在1908年,为了确定野战炮制式型号,清朝陆军部在长辛店就德国克虏伯野战炮进行了一次测试,受测试的型号为28,29,30,31倍75毫米野战炮。测试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年7月,经过仔细比较,认为29倍野战炮性能出色,重量适宜,随后被确定为制式型号,并下令由各兵工厂进行仿制,由此开启了克虏伯野战炮的国产化之路。
到1913年,江南制造局和汉阳枪炮厂均仿制出29倍75毫米野战炮,称之为“元年式”野战炮。克虏伯M1910式75毫米野战炮,是汉阳和江南制造局的仿制样板,其最大射程超过8000米。在两厂中,以汉阳枪炮厂(后称汉阳兵工厂)所制野战炮质量最为优良,又因之后军工生产调整,江南制造局(后改称上海兵工厂)主攻克虏伯75毫米山炮生产,停造野战炮。因此,国产化的克式野炮又称之为汉造“克式”野战炮。
中国军队装备的都是29倍径克式野炮
从1913年到1928年,汉阳兵工厂共生产克虏伯野战炮73门,1928年后停造野战炮,改产仿制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的十年式75毫米山炮。1933年,重启克虏伯野战炮生产线,持续生产到1935年,总计制造百余门。
仿制的克虏伯野战炮重量比进口的更重,行军重量达到1700公斤,进口的克虏伯M1903式野战炮行军重量为1500公斤。1928年后停造野战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国产克虏伯野战炮用六匹马很难牵引动,太重了。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是民国仿制的克虏伯野战炮,其最大射程是8000多米、不是6000米,不存在网络上所说的最大射程都不如日本的41式山炮。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