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音乐的多元天地里,尧十三是一个独特存在。他的音乐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却鲜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经历过什么。从无名之辈到在小众音乐圈崭露头角,尧十三怀揣着艺术梦想一路前行。他或许曾在寂静深夜为创作苦思冥想,在清冷街头为生活奔波。然而,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坚守。他的旋律似带着故事,歌词藏着人生百态。每一个音符都是他内心的倾诉,每一句歌词都是他对世界的感悟。这个执着于艺术梦想的歌者,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经历,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说起尧十三,很多人一开始想到的是一个民谣组织“麻油叶”。这个由民谣歌手马頔创立的组织,在创立之初的几年小有名气。但是和组织内的另外两名成员宋冬野和马頔不同的是,尧十三始终没有大红过。尧十三的音乐很有辨识度,除了他自己演唱,别人很难唱出他的那种感觉。也因此,在宋冬野的《董小姐》和马頔的《南山南》被选秀歌手唱得出圈了以后,尧十三还是个寂寂无名的民谣歌手。
回顾起尧十三的经历,有时候会觉得造化弄人呀。按理说,作为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材生,不太可能成为混迹于民谣圈的无名之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应该是距离自己的专业更近一点,做一个专职的医生可能才会更加快速地过上小康生活吧。可能是尧十三心里一直有的一个艺术梦想,非要去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民谣歌手。
在电影推拿用自己的音乐《他妈的》以后,尧十三算是在民谣圈小有名气了。可这时候的尧十三觉得自己有点浮躁,需要沉寂一阵子,需要隐居。为此,尧十三回到贵阳,在艺术家宋培伦花费二十多年建造的夜郎谷里。在这里,没有了在北京的喧嚣热闹,他住在木屋里。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后喝茶看书,也会在夜郎谷里吃炒菜米饭。日子过得很自由,随心随意,甚是惬意,唯独有一点就是穷。也因此,他变卖了不少家当,唯独自己喜欢的乐器没有舍得卖掉。
艺术家的内心是充满孤独的,唯有孤独才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贵州毕节织金县是尧十三的家乡,对于这个地方我有很深的理解。贵州算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在贵州我待了八年。毕节这个地方在整个贵州都是处于比较贫困的,所以尧十三的歌听起来总是“凄凄惨惨、悲凉揪心” 。这可能是十三的童年记忆有关,因此尧十三比较出名的歌总会带一种读书人的穷酸之气,而这在我看来,是最艺术家的地方。尧十三把柳永的《雨霖铃》写的肝肠寸断,同为音乐人的周云蓬在《绿皮火车》里盛赞:这是对于这首词最经典的现代翻译,感觉柳永就是个吃酸菜鱼的贵州人。
等到之后的电影《无名之辈》里面尧十三的《瞎子》,又让尧十三的知名度上升了一点,可十三本人对于这个还是不太感冒。他有着简单纯朴的愿望,赤裸裸的不掺杂任何算计。就像他创作的歌,充满了故事感,有悲剧的美感,也会显得太过凄凉。当你真正了解他创作的故事的时候,就会觉得他的音乐真的是一部文艺片,比如《二嬢》、《龙港故事》、《瞎子》。
从来不觉得尧十三会有多红,可能他一直就是个无名之辈。从来没觉得谁能够替代他,因为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够更纯粹地接近艺术的本质,艺术从来不是炫富和包装,真正的艺术是底层人生活的方式,是无数小人物用自己的血泪写成的歌。而这些,在尧十三的作品里我都看到了,可能这也是尧十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吧。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