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泽生将军是一位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他曾任国军军长,却毅然走上了不同寻常的道路,成为城市和平解放第一人。作为党外人士,他被授予开国中将的荣誉,这背后是其非凡的抉择与卓越贡献。在那个动荡不安、局势复杂的年代,曾泽生将军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大无畏的勇气,做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决定,不仅避免了无数生灵涂炭,更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添砖加瓦。他的事迹彰显着爱国精神和正义力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10月16日,被解放军围困大半年的60军驻地里,正在酝酿一场变革,曾泽生将军开了一个会。
2天前,解放军代表向他们表示,欢迎60军起义,他们优待起义部队,官兵一视同仁。
这对于已经弹尽粮绝,被老蒋当做“弃子”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1948年10月17日,就在会后的第二天晚上12点,曾将军带着3万余人的60军,撤出了长春。
曾将军等人将整座城市完好无损地交给解放军,震颤了其他国军部队,他开创了城市和平解放的先例。
建国以后,1955年他还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党外的开国中将,与他类似的还有陈明仁上将。
而起义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所计划,那么,曾将军是什么时候开始谋划起义的呢?
这就还得从他的老上司卢汉,把滇军交给他指挥那时说起。
风雨欲来
1942年9月,那时距离曾泽生将军起义还有6年的时间,他就是在这6年的时间里,痛定思痛,决心起义的。
这年,他随卢汉进入越南境内,接受了日军的投降。彼时,卢汉是他的上级,也是60军的军长。
老蒋一手遮天,要搞“大统一”的态度早已尽人皆知,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拉拢军官,收编军队。
而60军,也就是滇军,作为云南当地的实力派龙云的队伍,一开始并未进入老蒋的视野。
但他们在抗日战场中的表现,让老蒋不得不关注起他们来。
就在他们接受投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10月3日,老蒋在昆明悍然发动了“十三”政变。
借这个机会,他把卢汉的军权给夺了,给人安了个云南省政府主席的位置做,便于控制和监视。
卢不愿与老蒋正面对付,只能忍了这口气,好在他并非无计可施,他还留了一手,为的就是预防这一天的到来。
在老蒋的调任命令下达后,他立刻将曾泽生将军升任为了60军的中将军长。
那时,他还没有管理整个60军,但在卢军长临行前的那番话中,他敏锐察觉到了山雨欲来的征兆。
回云南前,他的这位老上司对他们嘱咐再三,滇军在大家手里,就一定要小心管好。
他去云南后,剩下的就要看他们自己了,要他们一定保存好滇军实力,小心老蒋瓦解军队。
只要他们能将60军保下来,他在云南也可安然无恙。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出他们所料,老蒋向60军抛出了“橄榄枝”。
对此,部队中的官兵都保持着暧昧的态度,没有明确表态,也没有公开反抗老蒋的命令。
1946年4月,他们被调遣至东北,驻扎当地执行任务。
这道命令下来的时候,不少人担心60军会不会被收编、打散,曾将军心中也异常紧张。
所幸,老蒋并未收编,而且还调他们去守东北,算在了“国军”之列。
然而,长此以往,曾将军等人又开始担心起部队的未来发展,或许他们滇军就这样坐冷板凳也说不定。
随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国共双方打打谈谈,但很快就演变成了非打不可。
1946年5月下旬,就在解放战争正式打响前夕,他们的184师与东北民主联军,在鞍山和海城展开了战斗。
1946年5月25日,驻扎在鞍山的184师551团被歼灭,2天后,184师师部、下属552团也被困在海城。
鞍山丢了,海城危在旦夕,师部心急如焚,接连给总指挥杜聿明发去电报,希望能够予以支援。
曾将军也同样发电,催促杜派遣支援,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老蒋却出手阻拦。
他下令让孙立人的部队休息3天后再去解围,这一期间,184师已经有部分阵地被破。
而新一军依旧待在辽阳,纹丝不动,显然是故意拖延支援时间,这令60军的士兵都感到异常的心寒。
而这一战也成了184师起义的契机,抗战以来,他们受到过共产党的宣传,还有同志曾长期与他们展开工作。
1946年5月29日,184师毅然起义,他们发表通电“反内战起义”。
海城起义震撼了那时的国军官兵,触动了那些本就厌战的国军队伍。
同样的,184师的起义也给曾泽生将军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国军60军起义的决定究竟是何时产生的呢?
暗中反抗
1946年5月29日,60军的184师毅然起义,这给曾泽生将军极大的震撼。
与此同时,老蒋也开始暗中谋划,有意防备60军。这样两难的境地,他将如何抉择?
海城起义后,老蒋加强了对滇军的防备,然而,为了对付解放军战士们,他又不得不用滇军。
因此,他特派杜聿明和卢汉,到部队“抚慰”,还答应要重建184师。
卢是曾将军的老上司,还曾一手提拔过他,对于这位长官的话,他总是要听的。
老上司到东北后,时常拉着他谈话,说半路出家跟着共产党干拿不到多少好处,而老蒋不得不用滇军,只要他们表现好,就会不拿大家怎样。
除了这个,他还拿自己的主席位置来“绑架”曾将军等人,他这个主席能坐多久,全靠他们滇军的实力。
翻来覆去地说,总言之就是,劝曾将军等人不要抱有起义的想法,同时又要留存滇军实力,威胁老蒋。
对于老上司的这番话,曾将军并未全部听取,不过,他还是受到其影响,在国共两边表现出了若即若离的状态。
但很快,这样得过且过的做法很快就不管用了。
1947年5月,60军在夏季攻势中损失惨重,新组建的184师,即便有杜聿明的指挥,依旧全军覆没,暂22师也被解放军战士包围。
他们的部队被分割开来,无法集中火力,极有可能被逐个攻破。
为了保存滇军的实力,他立刻指挥暂22师,往吉林市方向撤退。
然而,就在撤退的路上,他们遭遇了伏击,损失惨重。
这一战如当头一棒,敲醒了曾泽生将军,他明白同老蒋继续耗下去没有结果,那时的国军已经不是以前的国军了。
这年6月份,他带着队伍进入吉林市,将其缩小到整个市内,借此希望能保住兵力。
海城起义后,原184师的官兵们都被中央安排,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工作。
其中,有一位叫张冲的将军,也是曾将军的老上司,是184师的师长。
他加入解放军队伍后,被安排到东北工作,在这一期间,他与滇军正面展开了工作。
困守吉林市的60军忍饥挨饿,在困境中,他们收到了昔日战友的信。
是原184师的潘朔端寄来的,前一年海城起义之所以给曾将军那么大的震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184师是曾将军的老部队。
在信中,他的这位老部下情真意切,分析了局势,他说东北的局势已经定下来了,不管是守、还是走都已不可能。
而后,他提出了起义这个选择,当然他们表示愿意商谈条件,并没有着急。
时间飞逝,转眼解放战争的局面已经全面扭转,1948年3月,卫立煌作为新任的东北“剿总”,下令要曾将军毁坏小丰满电站。
小丰满电站是当地的动力基地,没了这个电站,当地人民如何生活?
曾将军接到这个命令后,心中大骂老蒋不做人,他这是要搞第二个黄河花园口。
在撤退会议上,他对炸毁小丰满电站一事表示不同意,不愿意执行这条命令。
而正是他清楚地认知,才使得吉林市乃至整个东北都逃过一劫。
建国以后,后人对于国军60军有着一个评价,对外抗日打胜仗,对内则连打败仗。
在解放战争后期,60军节节败退,逐步被解放军战士包围。
他自己也纳闷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解放军的装备并不好,兵力也没有国军多,为何他们能越战越勇?
这个问题,在他起义之前仍打着问号,但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下了决定:60军一定要起义!
他跟陇耀谈话,说自己想和大家一起商量起义的事,这位部下一听,心中激动不已。
他愤愤道:“曾军长,我们早就希望您能做决定了。这些年来,我们60军受了太多嫡系部队的气,我们早该起义了!”
于是,起义的点点星火就从那时起逐渐燃起,那么,曾将军最后是如何做到不伤一兵一卒,不惊扰百姓,完成了城市和平解放?
毅然起义
1948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军战士们已经扭转了战局,国军节节败退,老蒋“大统一”的美梦实际已经彻底破碎。
也是在那个时候,东北方面酝酿着一场起义,然而那里到处安插着老蒋的人,时刻监视动向。
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之中,曾泽生将军等人如何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完成起义?
自1948年9月22日,曾将军打算起义后,他便同愿意起义的部下联合起来,商讨如何动员全军,以最小的损失完成起义。
他们先是在团以上的干部做工作,很快就将一些思想激进的军官团结起来。
紧接着,他们遇到第一个难关,如何迷惑郑洞国,为60军争取到起义的时机。
1948年10月,郑带着部队曾在长春尝试过一次突围,最后以失败告终,解放军战士的包围圈如铜墙铁壁,牢不可破。
不久,老蒋下令,要长春守军突围,集中去沈阳。
为此,郑开了个会,商讨突围的策略。曾将军心中暗叫不好,一旦突围成功,他们就很难再起义了。
于是,作为代理军长的他,在会上提出了建议。
他认为长春的士兵们挨饿受冻,身体太弱,饭都吃不饱,那怎么能打好仗?
因此,他建议坚持守住长春,等有援兵来了,再突围也不迟。
这个建议得到了郑洞国等人的支持,这让曾将军松了一口气,起义的机会他争取到了。
1948年10月13日,他与部下确认,准备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中下层的官兵们完全支持起义。
上层人员中,也仅有小部分人还在犹豫,基本上没有大问题。
随后他洋洋洒洒写下一封信,几经波折送到了解放军手中。
这封信写得很诚恳,他们希望整个军起义后,仍能保留原来的建制,城内一切事务都交由解放军战士处理。
很快,解放军战士派出了商谈代表,他们表示非常欢迎60军起义,承诺起义部队同解放军战士的待遇一样,官兵平等。
收到回信后,曾将军等人完全同意解放军的要求,同时,在得到承诺后,他们也彻底放心下来。
1948年10月16日,起义前夜,将军开了一个会,会上大家群情激奋,下定决心要起义,不愿做老蒋的棋子。
此外,他还特别分析了新7军和部队暂编52师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新7军可以争取一下。
会后,暂编21师的1团长李树民,得到了一项特殊任务。
将军要他以中央学校同学的身份,去试探新7军的态度,评估有没有起义的可能。
此外,还要准备好火力部署,切断通讯,全军上下的电话线都被剪了,若起义中出现大失误,这就是第二道保险。
新7军对起义之事并没有想法,不打算参与,但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两军互不开火,不干涉对方的军务。
这样一来,第二个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
至于郑洞国,他在收到曾将军的信后,表示不想起义,还要将军以大局为重,不要贸然行事。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948年10月17日晚上12点,60军发起了早已拟好的起义通电,并陆续撤出长春,抵达九台。
当晚没有任何炮火声,城中百姓沉浸在睡梦中,殊不知他们的住处已经改天换地了。
部队撤出城内后,解放军战士们立刻进入城中,接替一切事务。
就这样60军3万人马投向了人民,在夜晚中悄然完成了一场起义,双方没有一人伤亡。
曾泽生将军开创了城市和平解放的先例,予以国军部队极大的震撼。
随后,起义的60军与东野一兵团配合,围困新7军和郑洞国率部向后投诚,长春得到了和平解放。
60军的起义表现了解放战争局势的变化情况,长春的解放无疑加快了东北解放的速度。
同时,60军的起义,也为那些同样驻守大城市的国军指明了一条出路。
到了晚年,曾泽生将军再提到这段起义经历,他心中无比感慨。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转折时刻,他十分感谢党能够将他拉回正途,也很感谢党的政策,宽恕了他这个曾经犯下大错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重新学习先进思想,并用这些思想为人民服务,将后半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