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南桥,坐落于四川都江堰,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建筑,更承载着无数动人故事。
追溯往昔,南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最初为木桥。历经岁月沧桑,多次重建与修缮,才有了如今这般壮观模样。它见证了都江堰的发展变迁,目睹了无数百姓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福泽下安居乐业。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梁枋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往。漫步桥上,清风拂面,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让人不禁沉醉于这跨越时空的故事之中,想要去探寻南桥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传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都江堰风景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从前,四川省都江堰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灌县出南门——无路。”灌县县城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古城区。清光绪以前,县城南门在南街的南端,出南门即是滔滔内江,江上没有桥。据清代吴之英所撰的《普济桥碑》记载,1878年冬,县令陆葆德在灌县城南的内江江面上开始建桥,几个月后,一座廊桥建成,名曰“普济桥”。其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世人称之为‘南桥’”。此后,“南桥”成为当地的交通要道,灌县也结束了“出南门无路”的历史。今天,南桥已是一处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登临桥头,可远眺岷江烟雨、西岭雪峰。
关于南桥的修建背景,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中说:清光绪年间,时任灌县县令陆葆德,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督导下大修都江堰。参加修筑的民工有1万多人,自上年冬天开始,至次年春天结束。竣工后,“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当时,监管粮食出纳的是灌县人吴烈堂,与之共事的人建议他私分这部分溢余钱粮,吴烈堂不同意这么做,并把溢余钱粮具实上报给了陆葆德。同时,监管银两的司库也将余银上报。陆葆德叹曰:“吴烈堂尚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于是,陆葆德将此事上报给丁宝桢,主张将此溢余钱粮用于修建普济桥(老百姓称之为“南桥”)。
南桥建成后,写碑记的人仅把功劳记在了县令陆葆德和另外1人名下,对吴烈堂却只字未提。吴的儿子吴毓崧是位秀才,不愿意让父亲的善行就此湮没,于是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学生余定夫,希望余作文披露此事。
因为多次水灾,南桥受损严重,1946年前后,灌县重修南桥。余定夫有感于南桥初建时的情况:“匹夫守义,吏不敢滥用职权,官不敢贪赃枉法,泽惠所及,历数世不朽,而正气之在两间。而此等背景却不为世人所知”,于是,他撰出《南桥记》一文,感叹吴烈堂等人的品行高尚。此文一出就受到时人赞扬,纷纷题诗发表感慨。有鉴于此,余定夫发出一则征诗启事,并将收到的诗文在《玉屏学报》上发表。从此,吴烈堂的事迹广为人知。
当时尚为青年的李启明(1991年版《灌县志》编辑之一)在《南桥行》一诗中这样写道:“春风二月柳青青,沱江江畔多游人。绿水红楼雁齿横,冠盖如云色欣欣。为问创桥人何名?载籍遗佚莫可征。桥上何所有?争名夺利人纷纷。桥下何所见?惊涛拍岸激怒声。此声莫作等闲听,请君看取石上文。吴公不取傥来金,换得舆梁架要津。富贵于我如浮云,利涉千古吴公心。慷慨我歌南桥行,贪夫过此闻不闻!”诗里的“傥来金”是指意外之财也。
南桥的修建算不得大工程,但从中可以看出,光绪初年灌县官吏的清正廉洁,这也是四川总督丁宝桢清廉自省、操守纯洁、以上率下的结果。据史料记载,1886年,丁宝桢于四川总督任所去世时,由于其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衔环以报。”
1898年,岷江大水将南桥桥墩冲毁,县令陈伟勋便于当年冬组织人员对这座桥进行了一次大修。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进行毗河战争,殃及灌县。当时,驻灌县的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邓锡侯为阻止刘文辉的进攻,将灌县境内的柏条河一线桥梁全部拆毁,南桥中洞也被拆除,从此,两岸交通中断,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可通。战后,当地政府又对南桥进行了修复,并增建了“寨门”,白天开放,夜晚关闭。
1958年8月19日至21日,岷江上游普降暴雨,水位迅速上升。20日,上游漂木持续以每分钟200件的密度流下,经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宝瓶口,在水运诱导工程漂子(漂浮于河面的固定木筏)的导引下经南桥流入柏条河,南桥在这次洪水中受到严重冲击。9月4日,岷江水位再次上涨,出现了自1933年后最大洪峰。岷江水运处的收漂工程遭到部分损坏无法收漂,都江堰上游的主钢缆也被折断。
水入内江,南桥上游及桥下走马河上游的漂子损坏,满河漂木失去了控制,迅速在南桥及走马桥间插垛(纵横穿插的木材形成巨大的木垛),漂木不断漂流而下,洪水漫过河堤,并淹没了部分街道,冲毁了部分房屋。随着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南桥桥桩被一一冲断,木制廊桥也轰然倒塌。据统计,这次洪水共损毁大小桥梁40余座,大小堤堰工程300多处,经济损失达180万元。其中,南桥损失约10万元。在随后的重建中,南桥的木桥桩改为混凝土桥墩,原名普济桥也正式更名为“南桥”。
1979年,当地政府重建南桥,不仅加宽了桥面,拓展了翼廊,还加高了桥身及通道。重建后的南桥,通道宽13米、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桥面为混凝土(后增装饰木板条),桥梁上也由原来的机制瓦换为琉璃瓦,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和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也增饰了诗画匾联,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廊式古桥。远远望去,全桥赤柱朱槛,雕梁画栋,宛如仙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南桥造成了严重损害,致使桥身瓦片震落,彩塑倾倒,壁画和装饰脱落,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危桥。2009年,南桥修复改建工程完工,在此次改建工程中,设计者还专门在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8个龙头。如今,南桥桥头的楼阁飞檐凌空,彩绘精美,加上现代彩灯装饰,使得夜晚的南桥看上去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有人说,南桥就像一只凤凰,虽历经磨难,但终会涅槃重生。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