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爵位往往象征着荣耀与权力,但也有一些爵位似乎被诅咒一般,莱阳王爵便是如此。在《风起长林》的故事背景里,莱阳王爵竟父子两次谋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莱阳王究竟犯了什么罪?是权力的诱惑让他们迷失自我,还是另有隐情?谋逆之举,不仅是对皇权的公然挑战,更是对国家稳定的严重威胁。这两次谋逆事件,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波澜,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让我们一同探寻莱阳王爵背后那充满阴谋与算计的故事。
琅琊榜里面有众多的封爵,祁王,靖王,誉王,献王,长林王,亭山王,庆国公,宁国侯,莱阳侯等。
其中有一个爵位犹如被诅咒一样,这个爵位就是莱阳王。两任莱阳王都因谋逆而死于非命,第一任莱阳王被赐死,第二任莱阳王被乱刀剐碎。由于萧元启无子,莱阳府绝嗣,这个爵位恐怕也会被废弃。两任莱阳王都谋逆而死,给这个爵位蒙上了恐怖悲惨的色彩。
第一任莱阳王是武靖帝和柳皇后的次子,萧歆的同胞兄弟,莱阳太夫人的丈夫,萧元启的父亲,名字未知。
二十多岁的莱阳王,正在英武赫阳之年就猝亡。
有不少人都在说,第一任莱阳王是贪腐之罪被武靖帝赐死。这里必须要说清楚,贪腐的是路原,莱阳王一直都是谋逆大罪。
第一任莱阳王的罪名,在全剧中一直讳莫如深,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多次提及,嫡皇子,五珠亲王的第一任莱阳王,赐死,死无追封,不得陪葬皇陵,就连爵位也降为了二品侯。就足以说明第一任莱阳王的罪名之严重。
中古时代,可不是新社会,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古代法律对于王公贵族的宽容可以说是明文规定的,典型的就是八议制度。所谓八议,就是
议亲,议故,
议贤,
议能,
议功,
议贵,
议勤,
议宾。这八种人犯法,可以酌情减免,或者交由皇帝裁决。根据八议制度,莱阳王作为皇亲国戚,就算是贪腐,也可以减免罪责。琅琊榜第一部的时候,就说过,就算是杀人大罪,自二品军侯往上,都有赦免的特权。除非达到三人以上(二品军侯标准)。但是,八议制度并不是铁当当的护身符,如果遇上十恶大罪,就算是八议制度的人,也得死。有的观众说,是贪腐,但造成边境事故,所以死罪。这没有依据。风起长林很多地方都显示了莱阳王犯的是谋逆大罪。
首先就是第二任莱阳王萧元启的态度。
就连当儿子的都觉得他爹死得不冤,这说明第一任莱阳王犯的事该多严重。如果只是贪腐,恐怕都不用濮阳缨去挑拨,萧元启自己就该想到自己父亲是不是因为被萧歆忌惮而死了。
第二,路原
路原是长林军左营大将军,
三品军侯,一手掌控甘冕两道十一州的军务。功劳大,地位高。
而且路原自出了掖幽庭,就跟萧庭生,林深一起被靖王收入府中,是靖王养大的,虽然比不上亲侄子萧庭生,情分也不低。有情分,有功劳,而且是首告者。
但就是这样,路原夫妇也自尽谢罪了,说明路原的罪过极大,大到死后也不得立碑建墓,只能草草的堆个坟包。
所以路原的主要罪名恐怕也不是贪腐,而是附逆,附逆者才可能,虽为首告,犹不得生。
第三,濮阳缨的说法
濮阳缨话里的重点有二,一,没有路原的配合,先莱阳王没办法犯那么大的事。二,强调军政分离,也就是说,路原在莱阳王政治手段触碰不到的地方予以了配合。如果仅仅是贪腐,又何必强调军政。那莱阳王伸手触及兵权,他要干什么?
一个不掌军职的皇子伸手向兵权,目的显而易见。除了谋逆,不做二选。
综上所述,先莱阳王的罪名应该是谋逆,而非贪腐。那他的野心又是从什么时候,怎么样滋长出来的呢?
恐怕早已有之。
第一任莱阳王的野心来自于当时的环境。
武靖帝五子,嫡出有二,一个是梁帝萧歆,另一个就是莱阳王。莱阳王的继承位序仅次于萧歆,是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而且,第一顺位的萧歆,体弱多病。
自古权势最能迷人心,那把龙椅,号令万民的权威,几乎无人能够抵御这样的诱惑。面对病弱的兄长,雄武的弟弟也更容易产生野心。史有明证,明朝初期,永乐大帝的长子朱高炽身体羸弱,次子朱高煦雄武狡诈,于是生出了不臣之心,蠢蠢欲动,最后在宣宗朝生出兵祸,朱高煦落得一个火闷烧亡的惨烈下场。何况,柳皇后明显是更加偏爱于次子的。
荀皇后就曾经回忆过昔年在东宫的日子
可见柳皇后对次子的偏心到了什么地步,让大儿媳妇多年过去依然不能忘记。
柳皇后的偏心无疑也助长了莱阳王的野心,他认为兄长病弱,难以承继大统,而自己不仅英武雄伟,还有母后偏爱,有很大的机会。
但萧歆虽然体弱,却也顺利成年。而且武靖帝多年培养,萧歆也很符合一位优秀的君王的标准。萧歆入主东宫,监国理政,嫡次子则黯然出局,但武靖帝也没有薄待次子,封了五珠亲王。可是莱阳王野心不死,正常继位无望,他就打起了谋逆夺位的主意。这也正常,帝座之前无兄弟,唯有尊卑,登临宝座者为云端天子,余者皆是俯首称臣的臣下。
先莱阳王能把路原拉下水,已经足以说明他的手腕不差了。路原可不是一般人,长于掖幽庭,得蒙大统领挑选出战百里奇,受教与于麒麟才子梅长苏,又少年从军。他的见识心性都是难以动摇的,而且,他比莱阳王大许多,他们的年龄差比皇帝和长林王的年龄差还大,至少十四五岁,按中古时代的习惯,这已经是父子辈的差距了。可以说,无论是资历,能力,见识,路原都是一流人物,能把他拉下水,本身就是极高超的能力。
而且,莱阳王的本事还在于掌控,莱阳王的采邑在甘冕两道,而路原的军衙也在冕州,这都在北境前线。可是事情却被牢牢地捂住,如果不是莱阳王滥杀太过,让路原醒悟,或许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不过,从莱阳王着急灭口十七个人证,而路原不仅保下人证,还把详细的物证也交给了长林王,并夫妻自缢,托孤庭生来看,事情已经有了败露的迹象。
谋逆事泄,武靖帝雷厉风行的处理,逆党要犯路原自缢,莱阳王被擒获,数日后结案赐死,念及父子亲情,武靖帝留了皇孙萧元启的命,仅仅是降爵为侯,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罪孽的传承先莱阳王被赐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萧元启还没出生,两任梁帝萧景琰,萧歆都念在其皇室血脉,又不涉罪中的情况而宽宥。并对莱阳王谋逆一事多加掩盖,朝野间,对此知之甚少,以至于多年后许多人甚至以为莱阳王府降爵仅仅是因为先莱阳王早逝,武靖帝夫妇伤心之下,忽略了莱阳府。
萧元启开始也并非不知恩之人,他也清楚,自己父亲身为武靖帝嫡子,当今皇帝的同胞兄弟,死后不葬皇陵,而爵位削降,定然是有罪孽在身。
萧元启早先还是知分寸的,可惜他的母亲莱阳太夫人是个愚蠢,狭隘,阴毒,且控制欲强的人。对于皇帝和的恩宽并无一丝感激,而是巫蛊咒上,还暗害长林王府和淑妃。她对萧元启的教育令人窒息,她不断给萧元启灌输莱阳侯府弱小无助,要封门避世,隐蔽金陵,不能出头不能出挑,不能和其他世袭贵胄相提并论,尤其是长林王府。萧元启在大同府保护人证,协助萧平旌追查沉船案,本是好事,可莱阳太夫人却因此暴怒
她这种浓郁的负能量早在萧元启的心里留下了黑暗的底色。但,萧元启开始还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不愿一味沉溺富贵温柔,而是希望有所作为,历练提高
外出游历,在大同府,他甘冒风险,保护了被大同府追杀的扶风堂大夫和船老大。足见,他的一腔热血。搜查日紧时,程大夫等人都担心连累莱阳小侯爷,劝他保重自身,萧元启却说
此时的萧元启,是何等的磊落光明,心怀家国。
可惜他很快遭遇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丧母。
莱阳太夫人怨恨一切追查当年莱阳王谋逆的人,不仅巫蛊咒上,而且趁着长林世子大婚,宫中赏赐之机,给世子妃下了东海朱胶。东海朱胶性寒,散发毒害,可使人不孕。她不知道的是,荀皇后当时已经知晓了一切,就是想借助她的手去暗害长林王府。(颇疑背后有濮阳缨的手脚。)
不曾想,莱阳太夫人是所作所为被族妹淑妃发现,淑妃晓以利害,动以大义,希望她能开始醒悟回头。但没等莱阳太夫人想明白,荀皇后就挑拨离间的说淑妃泄密,濮阳缨又煽风点火让莱阳太夫人谋害淑妃。
时隔七年,濮阳缨用淑妃之死,引动淑妃兄长,琅琊高手榜第一,东海乌晶剑,墨淄侯虞天来剑悬金陵。莱阳太夫人身丧族兄剑下,她巫蛊咒上,谋害淑妃,药毒长林的三桩大罪败露,死有余辜。
按她的罪名,本该连其子一并诛杀,阖府清除。但萧歆太过宽厚,又不忍同胞兄弟莱阳王血脉断绝,再加上皇室之傲,认为萧元启皇孙的血统高于罪人之子。不仅留了萧元启性命,还保留了末等侯的爵位。
照理说,萧歆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萧元启就算不心怀感激,也不应该在怨恨,毕竟他父母是罪有应得。但世界上总有人得寸进尺,总觉得别人待自己还是不够好。萧元启或许本不是这样的人,但他母亲长年累月的灌输,加上濮阳缨的引逗,他开始怀疑
已经从轻发落,但萧元启犹以不足,认为是萧歆为了巩固储君之位,而痛下杀手。那个激昂向上的年轻人,开始偏激阴鸷。世界上少不了这种人,给了一点,就想要更多,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怨怼。
但,萧元启虽然阴暗,玩弄手段,却还有底线。在金陵城中,他最渴望的是抱上长林王府的大粗腿。所以他一再示好长林王府,后来更是和萧平旌一起去甘州戍边。
他曾因大伯父处理完的关怀而动摇。
他拨动云雾,使得长林王父子准备在京城不知的情况下,斩灭皇属军的消息被荀白水获知,进而引发双方对峙。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自己渔利,但他所希望获胜的一方,从来都不是荀白水。
他一直期待着,期待着长林大伯父能一举雷动,清除荀党。
长林王的实力,长林王的宽厚,还有萧元启和长林王的感情,他都希望长林王能获胜。但他没有想到,长林王是那样的高风亮节,那样大义凛然,为了保护萧元时的威权,不惜牺牲长林王府自家。
可是很快,长林王油尽灯枯,荀白水还是步步紧逼,萧元时竟然也无力抵御,被荀氏拿捏,撤销长林番号,长林王府退出金陵。自武靖帝时创立,戍守北境五十余年的长林军,没了,曾经声名显赫的长林王府走了。不仅是萧元启,大梁有识之士,民心军心皆受重创。忠而获罪,不得善终,岂不寒心!荀氏之罪,倾四海之水难洗。
没了长林王的光明引导,又被荀白水打压,他开始突破底线,与东海合谋,十州国土百姓,成为他的进阶之途,刺杀荀白水,换他安稳,发动兵变,血洗金陵谋取皇位。萧元启终究是和他父亲一样,成为谋逆者,虽然比他父亲更接近成功,但最后还是兵败身亡,而且比他父亲更惨的是,他的孩子胎死腹中,妻子不愿附逆从贼,坠楼自尽。莱阳王的血脉终究是断绝了,这个被诅咒的爵号恐怕后人是不愿意再要的了吧。
就像最后时,萧平旌说的一样
两代莱阳王,相隔二十余年,先后谋逆,皆败亡。或许这个爵位是被诅咒的了吧。但我更相信,是他们的野心与狠辣埋葬了自己。
我是秋山,读书看电视,我用我的解读,将虚构世界充实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