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大发现的波澜壮阔时代,欧洲众多国家纷纷投身海外探索与贸易扩张,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便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东印度公司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组织,它是各国争夺东方贸易霸权、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工具。当时究竟有哪些欧洲国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利益驱动?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篇章,深入探寻那些在地理大发现浪潮中,凭借东印度公司在东方贸易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欧洲国家。
东印度公司是欧洲大航海中出现的殖民贸易公司,其中以英国和尼德兰、法国创办的东印度公司最为知名,这一时期即公元17世纪~19世纪为各欧洲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时期。
历史上存在过的东印度公司有7家
这一时期,意大利和德国处于国家分裂的状态,其忙于国内战争而无暇顾及; 俄罗斯则处于彼得一世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皇的西式改革之中
在欧洲进入大航海发展的殖民扩展时期, 中国正处于明朝的明神宗朱翊钧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状况被打断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国家中,成立东印度公司的有以下几个:
1、英国东印度公司
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授予“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皇家许可状,大航海和殖民时期历史上的第一家东印度公司诞生。
2、尼德兰东印度公司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也称荷兰东印度公司,其成立于1602年3月20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
3、丹麦东印度公司
1616年,丹麦及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授予成立丹麦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三家成立的东印度公司。
4、葡萄牙东印度公司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28年,这是东印度公司里存在时间最短的,仅仅5年便因一直无法盈利和持续亏损而倒闭。
5、法国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64年,其由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柯尔柏建立,是东印度公司中影响力仅次于英国和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公司。
6、瑞典东印度公司
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其由苏格兰商人和瑞典人合作成立。
7、奥地利东印度公司
1775年,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成立,其比葡萄牙东印度公司存在时间稍长,仅仅存在10年。
东印度公司是当时的 欧洲列强为了更加方便和有效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和掠夺
在瓜分世界的同时,各东印度公司之间的贸易竞争,也 是欧洲列强之间竞争和争夺殖民利益的主要表现之一
下面,我们从建立的时间上,对大航海时期的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进行详细的介绍。
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背景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被称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595年, 尼德兰人凭借着来自葡萄牙的航海地图,开启了航海探索和海上贸易
而尼德兰也成为了大航海时期最大的航海图制作之地,此时同样嗅到海上贸易的暴利的英格兰人也借此开启了大航海的探索活动。
但 英格兰崛起的第一桶金是来自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支持的海盗
而1588年,在格瑞福兰海战中,英格兰凭借灵活小巧的船只,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自此开启了英格兰海上霸权的崛起之路。
英格兰 凭借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中缴获的船只和货物
1591年,伦敦商人詹姆斯
·
兰彻斯特一行从托尔贝出发,开始了英格兰的第一次东印度探险;次年沃尔特·
罗利爵士和坎伯兰伯爵在弗洛雷斯战役中扣押了一艘大型葡萄牙货船。当这艘被扣押的货船停靠在达特茅斯港口时,英格兰人打开船内的货仓, 都被船上的财富震惊了
同时, 英国人在这艘劫掠的航船上还发现了更为重要的航海资料
1599年9月22日,为了尽快加入与东印度地区的贸易,更全力地与其他欧洲国家竞争,一群商人聚集在一起商讨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申请,以公司的形式在东印度群岛上进行贸易。
二、初期发展
1600年12月31日,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皇家特许状,允许该公司在东印度海域进行贸易活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登上大航海殖民时期的舞台。
1601年, 詹姆斯·兰彻斯特率领“红龙号”航船在马六甲海峡劫掠并捕获了一艘重达1.2万吨的葡萄牙货船
建立之初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依靠在东印度群岛的这两个据点
但由于尼德兰在香料贸易上继承了葡萄牙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在东印度群岛地区的控制地位,使得英格兰人在香料贸易上并不顺利。
1609年, 新继任的英国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延长了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东印度公司颁发的特许状
1612年,为了减少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与葡萄牙和尼德兰的摩擦, 詹姆斯一世派出特使,前往当时统治印度次大陆和部分中亚地区的莫卧儿帝国
英国提出在苏拉特和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其他地区建立工厂和贸易站点,英国东印度公司则给莫卧儿帝国皇帝提供来自欧洲的各种稀有物品,莫卧儿帝国皇帝贾汗吉尔表示同意这一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三、发展成熟期
自此,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联合尼德兰东印度公司,两者共同在中国沿海打击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只,确保并不断扩大双方在中国沿海的贸易利益。
1670年, 查理二世颁布一系列法令 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可以对其获得的领土
16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队,其士兵主要从印度当地居民中招募。他们将招募的印度士兵进行西式训练,其士兵在后期达到了67000人左右,成为印度次大陆最强的军事势力。
英国东印度公司不断在印度次大陆扩张势力范围
到164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共建立了23家工厂。
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贸易站,以白银购买茶叶。这 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开始
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衰落,两者在东印度地区的影响减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变为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
1754年, 英法爆发七年战争,这场同时在欧洲、美洲、西非、东印度爆发的战争
七年战争以法国失败而结束,英国开始掌握世界海洋霸权,其殖民地迅速扩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的盟友,即 莫卧儿帝国开始出现分裂和内部矛盾升级 向着整个印度次大陆和内陆地区扩展势力
此时, 在17世纪~18世纪爆发的四次英荷战争中
四、发展巅峰时期
随着英国将大部分印度次大陆纳入统治之中,英属印度成立,其成为英国长期称霸世界最主要的殖民地力量。
此时, 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业务开始转型 第二阶段开始,其将公司的主要业务转型为殖民地建立
英国东印度公司培养的军队,在之后的英国殖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初期对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则主要是通过扶植和培养当地人进行管理。
1770年, 孟加拉爆发了大饥荒
由于《茶叶法》 规定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只能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 开启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同年,英国颁布《印度监管法》,规定:
①
引入殖民地政府管制政策
,迫使印度的殖民地土地直接归于英国王室控制之下。②
但其也可以以两年四万英镑的租约交给英国东印度公司。③
英国东印度公司必须每两年向英国王室缴纳一次会费。④
英国东印度公司要向英国本土出口最低限度的货物。《印度监管法》的颁布加重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营成本 白银在亚洲非常昂贵
英国和中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
以缓解贸易逆差
。1838年,由于道光皇帝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英国在沟通无望的情况之下,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而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随着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国内对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英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的外国产品需求进一步增加,其成为英国在全球市场上最大的参与者。
随着势力的增长, 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参与了对其他欧洲殖民地的争夺
1810年,班达尼拉岛、安汶岛和特尔纳特岛相继被英国人纳入殖民统治;1811年,爪哇岛也被英国占有。此时 英国基本完成了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征服
1814年,英荷战争结束,基于谈判条件,英国又将这些岛屿交还给尼德兰。同时,由于外来地区物种移植和栽种技术的发展,英国将大量在香料群岛的香料树移植到英国本土,在日后逐渐实现了欧洲地区的香料自由。
五、走向衰落
随着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维持殖民地的控制权而不断发展的战争
1813年,英国政府颁布《宪章法》,剥离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除茶叶贸易和对华贸易以外的贸易垄断权,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走向衰落。
1843年,英国又 出台了《印度政府法》,取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剩余的贸易垄断权
随着英国国内的行政中央集权化,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一家单纯的贸易公司,但其名义上依然掌管着英属印度殖民地。
1857年, 印度爆发起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本地士兵也发动兵变
随着其被转化为国有, 英国王室接管了它在印度的财产、行政权力和武装力量
随后的时间里,英国东印度公司继续代表英国政府管理茶叶贸易。
1873年,《东印度股票红利赎回法》生效, 其支付了最后一笔股息,并折算赎回股票
1874年1月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解散。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尼德兰东印度公司也被称为联合东印度公司,是当时七家东印度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一家
一、背景
说起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就要 先从葡萄牙控制的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贸易说起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人发明了一种叫做卡拉维尔的帆船,其更加有利于远洋航行。自此,欧洲人将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
1486年,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探险船队,从里斯本出发
作为新的欧亚海路发现者,葡萄牙人控制了印度洋海域。
1592年,一名在葡萄牙担任过海员的尼德兰人让 ·哈伊根·范·林斯霍滕回到家乡,其将葡萄牙人保密了多年的海上航行地图在尼德兰公布
,尼德兰的制图业开始领先欧洲。
1595年, 在林斯霍滕公布的航海地图的作用下
随后的四年内, 尼德兰人先后又派出了14支探险队前往东印度群岛
但大规模的贸易站和持续的贸易关系却由于参与航海探险资助的行业的分散凌乱格局而没有形成,甚至在尼德兰的国内,各家小公司之间还不断彼此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人提出合并中小企业,组成行业联盟或者大企业集团
1600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东印度群岛第一联合公司,这是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前身。
1601年, 行业合并的提案开始递交政府高层讨论
二、初期发展
1602年3月20日,尼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其由14家贸易公司组成,董事会成员为70人,但掌握实权的只有17人。
尼德兰 将其与东印度群岛之间的海路设置为贸易区
同时, 尼德兰政府还赋予了尼德兰东印度公司高度的自主权 使得其在东印度群岛地区相当于一个单独的主权国家
但尼德兰东印度公司也要缴纳获得这些特权的费用,其中1647年就支付了150万荷兰盾,而1676年和1700年则各支付了300万荷兰盾。
1603年12月18日, 在尼德兰东印度公司任职的海军上将
·
范德哈亨带领着这家公司的第一支船队启航。范德哈亨指示船员,在航行中对印度和东非沿海的葡萄牙人采取军事行动。因此,在12艘武装舰船的威胁下,东印度群岛上的安汶岛和摩鹿加群岛的葡萄牙人不战而降。
但是, 在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发展前期
在 万丹苏丹国港口交易的主要商品是香料、胡椒以及来自中国的奢侈品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在万丹国经营获得巨大的成功和丰厚的回报
1611年,尼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亨德里克 · 最终比原有的航线的航行时间缩短了一半
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 航行和探险以及贸易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选择了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方式,但与以往发行的中期股票不同,其开始发售长期股票。股东需要持股10年,且没有对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营上的发言权。
长期股票的发行, 保证了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发展成熟
随着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生意不断扩大,其董事会议开始计划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一个贸易中心。但是由于 万丹国的苏丹并不支持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在此地区的贸易垄断地位
由于万丹不能作为理想的贸易中心选择,尼德兰东印度公司选择了在万丹附近的贾亚卡塔市,即如今印尼雅加达地区。
当时的贾亚卡塔市的城市人口并不多
1613年,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印度群岛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站
1619年,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取得胜利,其在贾亚卡塔市的废墟上建立了殖民地城市巴达维亚。在这座城市里,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高层担任总督,并组建了政府,对当地进行管理。
1621年, 为了获得班达群岛上的香料肉豆蔻的专营权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将班达群岛上的耕地进行重新划分成块,安排奴隶进行耕种,建立起了欧洲人需要的香料种植园。
三、发展巅峰
在征服班达群岛之后的几十年里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在东印度地区的丁香专卖权,并在随后将葡萄牙人驱逐出锡兰,进而获得了肉桂专营权。
1635年至1690年,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印度群岛的海外贸易一家独大
在此期间,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还发展出了二次货币交易
当时的亚洲,尤其是明朝将白银为基础建立的货币体系使其相对昂贵,但黄金去反而并没有白银的流通性好,因此其价格反而相对偏低
),随后又将黄金以高价卖到欧洲,
在次获利。为了与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对抗,万丹国也成立了万丹公司,其开始与麦加、孟加拉、越南、日本等地进行贸易,并将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贸易代表处迁到万丹。
但是 随后万丹国内爆发了王位之争
卡哈尔苏丹取得了政权,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在万丹国一家独大,并进一步取得了胡椒专卖权
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19世纪初, 万丹苏丹国解体,并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随后,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又发展了咖啡、茶叶和纺织品贸易。
四、走向衰亡
在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存在的近200年中,欧洲大约有近100万人乘船前往亚洲,历史学家估算,其中有三分之一又回到了欧洲,剩余的大部分人不是死于航行途中的坏血病就是在当地死于热带疾病。而这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是船上的卫生环境相当糟糕
前往巴达维亚的船只长约50米,但却要挤下250人以上的船员,大多数人每天只能在甲板上呼吸两次新鲜空气,更不要说其他的卫生环境的困境。
由于航行者记载的日记中的航海内容过于负面,为了避免在欧洲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各航海团队都会要求所有回国者在离开船只时交出日记
但随着时间推移,欧亚地区贸易中受欧洲人青睐的香料越来越普及,香料贸易也不再有原来的暴利,取而代之的是茶叶、丝绸和瓷器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而在茶叶、丝绸和瓷器的市场上, 英国东印度公司显然更占据优势
而尼德兰东印度公司不仅内部腐败日益严重,其本身也因为极速扩张而变得过于“臃肿”,这些进一步减少了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利润。
后期的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甚至开始产生亏损的情况
在1780年~1784年的 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本来已经经营亏损的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受到巨大影响
而由于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无法停靠位于欧洲的母港, 其货物也无法卸船交付和拍卖
1791年,尼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调查委员会,试图对公司内部的腐败问题进行清算。
1795年,法国入侵尼德兰,占领了大量城市;1796年,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再次尝试将公司与尼德兰的动乱和新建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的成立切割开来
巴达维亚共和国是1795年~1806年期间,在现在尼德兰大部分领土上建立起的一个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傀儡国,是法兰西第一个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傀儡国,其前身是尼德兰共和国。
)1799年12月31日,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宣布破产
在讲各个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的时候,我们跳过丹麦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东印度公司, 对大航海时期的三个主要殖民贸易大国的东印度公司进行统一了解
主要原因是这三个国家的殖民贸易的相互竞争更加频繁,且在历史上建立了三个最为强大的东印度公司,其存在时间长,具有更为典型的特点。因此放在一起讲,也更有对比性,了解起来也更有联系性。
一、背景
在 欧洲人称霸世界的时代 建立了仅次于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法兰西殖民帝国
16世纪~17世纪之间,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建立第一家东印度公司后,欧洲主要的殖民贸易强国相继建立了类似的东印度公司,以开展对亚洲的贸易和殖民掠夺。
法国也在这一时期追随葡萄牙的步伐, 将发展殖民贸易的目标投向了东方
法国人以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和诺曼底的迪耶普港为大本营
虽然法国的航海探索比尼德兰晚了5年,但其在欧洲大国的航海和殖民中仍属于第一梯队。
但是, 不同于尼德兰一开始就建立了官方背景的东印度公司
二、初期尝试与失败
1600年,法国东海公司成立;1604年, 勒罗伊和戈德弗罗伊公司成立
但是,在看似非常积极地法国在亚洲地区的开发大潮的初期,其成立的多家特许公司 均遭到了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打击
同时,尼德兰东印度公司还在法国人的航线上对法国船只进行抢劫,使得法国的各个贸易公司损失惨重。
因此,在17世纪前二十年的时间里, 法国的四家特许贸易公司产生的贸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法国在东印度方向的失败除了归咎于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抢劫和打压之外
此时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正忙于国内宗教战争,尤其是长达三十年的胡格诺战争,这些使得法国根本无力开拓海外殖民贸易。
三、再次尝试
1624年,法国对海外殖民的时机出现。
此时亨利四世的儿子路易十三已经即位,疑心重重且能力有限的 路易十三在这一年将众多的具体政务都交给了红衣主教黎塞留
当时,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已经爆发,代表天主教阵营的神圣罗马帝国与代表新教阵营的瑞典、丹麦等国在欧洲展开了持续的战争。
法国虽然也是天主教国家,但 其一直在处心积虑地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欧洲的霸权
法国的参战使得战争走向出现转变
1624年《贡比涅条约》的签订,使 尼德兰不再在东印度和西印度方向上抢劫法国船只
1628年,帕特 ·
次年,路易十三颁布《米绍诏令》, 鼓动法国冒险家和企业家像英国人和尼德兰人学习
1630年开始,法国人先后在马达加斯加、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罗德里格斯岛建立起贸易商站。十二年后,法国人以这些岛屿为基地,建立了法国东方公司。
法国东方公司享有西印度洋15年的贸易垄断特权
1660年, 东印度洋的贸易开始大部分归于(法国)中国公司
四、正式建立与发展
1663年,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将财政大权交予柯尔柏,在此之前,法国筹办了三次东印度公司,均已失败结束。
柯尔柏富有商业眼光,也极为擅长财务经营 被后世称为柯尔柏主义,即著名的重商主义
1664年,柯尔柏掌权一年后,终于将(法国)中国公司、东方公司和马达加斯加公司全部合并,正式组成法国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时, 英国和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均已经成立了60年之久
法国东印度公司一开始便得到了路易十四的重点支持,其给予公司免税、垄断、任命外交人员、缔结条约甚至是发动战争的权力。
此后,包括塞内加尔、几内亚等 非洲西海岸地区的贸易特权也全部交给了法国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注册资本,一开始就高达880万镑;其注册地址一开始设置在诺曼底的勒阿弗尔,后来又将总部搬迁至更加靠近大西洋的布列塔尼的洛里昂港。
柯尔柏选择了法兰索斯
·卡隆作为法国东印度公司的首任总督,而
卡隆本人是法国胡格诺派难民
,在此前的亨利四世时代,胡格诺派还在法国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务实的柯尔柏并不在意教派之间的矛盾,其 更看重的是卡隆在尼德兰东印度公司长达三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
柯尔柏和卡隆很快便找到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方向,相比于尼德兰主要经营的香料群岛的香料生意,法国将贸易重点侧重于纺织业。
1669年, 柯尔柏将马赛港升级为自由港
之后,在1673年, 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本地治里建立了贸易据点
五、再次陷入困境
1672年,一直希望在欧洲大陆扩展领土和影响力的国王路易十四发动了法荷战争。虽然法国由此确立了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但 其并没有将尼德兰及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击垮
此时,法国与尼德兰、英国的紧张的关系,使得 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开启了在海洋上对法国船只的劫掠
1693年,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甚至攻陷了法属印度的中心本地治里,并在此占据了长达6年的时间,法国东印度公司自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低谷期。
六、发展鼎盛时期
1713年,法国与尼德兰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法荷战争结束,尼德兰承认了本地治里的地位。
同时, 法国东印度公司还得以在苏拉特、卡来卡、亚南及马埃设立贸易站点
自此,法国东印度公司确立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分庭抗礼的地位。
七、金融危机之密西西比泡沫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法国进入了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
同年,奥尔良任命了著名的赌徒经济学家约翰
·
罗为法国财政大臣,其与秉持着重商主义理念的柯尔柏有着很大的不同
。约翰
·罗
为了解决路易十四去世后因战争而留下的国库亏空,选择金融工具来解决问题
。
首先,法国政府将法国东印度公司、塞内加尔公司、路易斯安那公司以及密西西比公司全部重组合并, 合并后的公司名称为法国印度永久公司
在此期间,法国东印度公司自然也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只是短暂的。
法国印度永久公司发行了大量股票,股息以法兰西皇家银行的票据支付
·
罗大肆印钞,炒高法国印度永久公司下属子公司的股价,其中,涨势最为疯狂的是密西西比公司。1720年, 法国金融泡沫破裂,当时英国南海公司股价崩盘,法国密西西比公司闪崩 史称密西西比泡沫
在金融危机中,约翰 ·
八、重新崛起
1723年, 法国东印度公司在金融危机中获得机会
此后的三十年间,法国东印度公司不断恢复实力。 其中公司每年往返于法国和印度之间的商船队达11艘
法国东印度公司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
①
欧洲迎来了较为长期的和平局面,英国、尼德兰不再从海洋上找法国人的麻烦。②
法国以本地治里为基地,积极介入莫卧儿帝国的内政
,并通过帮助莫卧儿帝国攻打北方的马拉塔帝国,获得纳瓦卜的特权,即本地治里正式获得了莫卧儿帝国境内独立王国的地位。九、走向衰亡
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快速发展很快便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
1760年,法国军队在海得拉巴地区接连失利,法国在印度的中心~本地治里也被英国军队包围。一年后,本地治里被英国军队攻下。
英国人为了泄愤,几乎把本地治里夷为平地, 法国在印度南部苦心经营的势力彻底丧失
虽然《巴黎和约》签订之后,英国归还了法国的本地治里和周边四个小镇,但 此时法国东印度公司失去了大量船队和势力范围
而由于 债务不断积累,以及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崩溃
1769年8月13日, 法国东印度公司破产
其后,法国政府接管并解散了法国东印度公司;其土地均被并入王室土地;作为交换,路易十六代表王室出面接受了公司的所有债务。
十、重新组建并短暂的发展、迅速消亡
大部分历史教材和国外学者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截止到此结束,但法国人并不这么认为。
1777年, 北美爆发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
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获胜的法国再次从英国手中夺回了印度的5座城镇,连同本地治里在内的法属印度殖民地再次崛起。
1785年, 一家名为“法国东方与印度东亚公司”的新公司成立
新的 法国东印度公司再次垄断了好望角以东的所有贸易
但仅仅四年之后,即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此时法国东印度公司甚至计划派息16%,由此可以看出 此时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利润非常可观
1790年,国民议会下令,好望角以东的所有贸易对于法国人都是自由经营的,其彻底剥夺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特权。
1793年, 法国东印度公司进一步被指控为反革命集团
1794年,因为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剩余的公司董事对法国东印度公司进行了清算,其终于彻底消亡。
当时还有部分公司董事将法国政府告上法庭, 尝试把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政府没收的资产要回来
下一期将对大航海时期剩余的四个东印度公司进行集中讲述!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