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中,二机部和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九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机部,全称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它是我国为集中力量发展原子能事业而专门设立的重要部门。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二机部肩负起了核工业科研、建设与生产的重任,统筹资源、调配力量,为我国核工业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即九院,更是核工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这里汇聚了众多顶尖科研人才,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为我国核武器研发等关键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我国在核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开启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建于1958年,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的综合体,是“两弹一星”的摇篮,拥有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主科研基地主体
坐落在四川省绵阳市,占地四千多亩,建筑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主要从事冲击波与爆轰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与激光技术;工程与材料科学;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与计算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历史沿革
北京时期(1958-1962)
1958年1月8日,中央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九局。2月,改称二机部九局。
1958年7月,经中央批准,开始建设定名为221厂的核武器基地,厂址选定青海海晏县金银滩。
1958年10月10日,二机部党组决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28日,启用“北京第九研究所”公章,该日被定为建院纪念日。
青海221基地时期(1963-1968)
1963年3月,在221基地具备了科研、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之后,集中在北京的科研人员放弃首都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陆续迁往大西北,创造了中国“两弹”的辉煌业绩。
1964年2月,二机部党组批复,将九局、九所机构撤销后成立“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221基地为“221研究设计分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3月6日,九院机关和221分院机关合并,院领导机构转到221基地。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12月1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九院转归军队系统,由国防科工委领导。
1968年2月,被授予军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
四川山区时期(1969-1990)
1965年5月,中央专委会批准建设代号为“九〇二工程”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分布在四川省的山区。
1969年10月,九院开始由青海搬迁至四川九〇二地区。
1973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取消九院军队番号,仍划归二机部建制。12月,二机部决定九院使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名称。
1982年5月,二机部改名为核工业部,九院名称变更为“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
1985年1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九院对外名称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青海221厂。
1988年4月9日,全国人大决撤销核工业部,成立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名称改为“核工业第九研究院”。
四川绵阳时期(1990-至今)
1983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九院建设布局进行调整,相对集中到绵阳,在四川绵阳开始建设新的科研基地,工程代号为“839工程”。
1990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中物院管理体制,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成为相对独立的国防科研事业单位。同年,开始逐渐向新基地绵阳科学城(839工程新区)调整搬迁。
2000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国发40号文,调整国家相关部委对中物院管理的分工。
下属院所
一、流体物理研究所(一所)
流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流体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现有12个科研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2个车间及大型野外试验场地。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光学和核技术应用等五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部分实验室对外开放,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基地之一。
二、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二所)
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是以核物理、放射化学、核工程及核技术应用为主的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国防科研所,下设10个研究室、两个工程管理部和1个机加车间。曾在此所工作过的“两院”院士7人。
三、化工材料研究所(三所)
化工材料研究所主要从事含能材料、火工品、高分子材料及部件的研制、生产、评价工作,拥有先进、完善的科研生产设备和性能检测设备和性能检测设备,在含能材料的合成与配方设计、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爆轰性能、安全性能、力学性能研究,含能材料及部件的贮存寿命、环境适应性和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综合实力。
四、总体工程研究所(四所)
总体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科研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服务,是一个以工程设计、力学分析、环境试验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的大型研究所,设有六个研究室,一个环境试验中心。
五、电子工程研究所(五所)
电子工程研究所下设十三个研究室和两个生产车间及一个质检中心,是集国防尖端科技电子学系统的研究、设计、实验、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多学科综合研究所。
六、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六所)
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尖端工程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单位。
七、四川艺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七所)
四川艺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下属的大型军转民高科技集团公司,是集新产品研制开发、新技术项目产业化与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工业企业。
八、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八所)
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组建于2000年4月,主要研究方面涉及激光高能密度物理、高功率激光以及先进光学制造等领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化激光聚变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激光高能密度物理与瞬态时空诊断技术、特种材料与微靶工艺、强光光学与高功率激光技术、先进光学制造、精密光学与装校技术、精密光学检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九、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九所)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是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主,同时开展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的多学科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流体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军备控制科学技术。
十、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十所)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是以核技术领域中的光电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和辐射成像技术为主的研究所,现已形成电测技术研究及专用仪器研制、高功率脉冲技术研究、特色真空器件研制、微电子技术研究、辐射效应与加固技术研究、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无线电计量研究等多学科的科研体系。
十一、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十一所)
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是主要任务是研制高功率激光装置,开展激光聚变实验研究,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联合组建了高功率激光与物理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钕玻璃激光实验装置(神光I),以及与其配套的先进仪器设备,是我国开展高功率激光技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和相关物理实验、相应领域科技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 研究领域涉及光学工程、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三个主要学科,主要承担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和国家高技术863计划下达的科研任务,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高功率激光工程、高能量密度物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薄膜精密加工及薄膜特性检测技术研究。
十二、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十二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又称西南计算中心,主要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咨询服务,开展信息网络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及仿真、计算机信息安全、智能控制与测试、并行计算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提供信息化总体规划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系统集成、IT服务管理及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