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安徽省委巡视组原组长孟庆银被查。孟庆银曾担任纪委书记一职,本应肩负起监督执纪、维护党纪国法的重任,却做出了令人不齿的“贼喊捉贼”之举,沦为“内鬼”。巡视组本是确保各项工作依规有序开展、打击腐败的重要力量,而孟庆银却背离职责,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违法乱纪。他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纪检监察队伍的形象,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此次对他的查处彰显了国家打击腐败、整治内部不良现象的决心,也给广大公职人员敲响了警钟。
退休9年,堂堂前巡视组组长、纪检系统“大拿”孟庆银竟然被揪出来“贼喊捉贼”。这位曾是安徽省纪委书记、省委巡视组组长的老干部,自己却暗地里收贿、纵容家人捞钱,演了这么久的“双面戏”。他既是“反腐斗士”,也是腐败的“同谋”。而让人不得不叹息的是,正是这位曾一手抓着反腐大旗的人,居然成了败坏公信力的“自己人”。听着荒诞,却也令人深思。
在这出戏里,孟庆银的贪腐不是孤例,而是掀开了反腐机制的薄弱处——那个“自己查自己”的尴尬局面。多年来,我们寄望纪检干部成为权力失控的“拦路虎”,寄希望巡视组能成为贪腐之风的“终结者”。但当“守门人”成了“带头贼”,反腐的信任根基又如何能不动摇?孟庆银曾位高权重,掌握一方反腐权力,这样的干部一旦蜕变成贪腐之人,必然造成更大的公信力伤害。这是贪腐,更是对权力结构的沉重打击。
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制度名目来“自查”,而要更加注重内部监督和权力制衡。巡视组该如何对内部“明察暗访”?如何确保“反腐人”不成为“腐败人”?只靠制度名册中列出的职务清单难以杜绝那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特别是退休人员的反腐监管,往往成了法律和制度的“盲点”。孟庆银的案例正是这种“退休即免除一切追责”的认知误区,显然,这不仅是制度上的欠缺,也给了某些人留下“退而谋利”的空子。
值得注意的是,孟庆银的落马并非孤例。近年来,反腐领域频现纪检干部被查的案例,甚至有退休多年的干部也被拉出来追责。这不仅意味着国家在加大反腐力度,也意味着当前的权力体系中仍然存在“自污”的可能。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监督都不该成为一个“有期限”的任务,正所谓“贼喊捉贼”,老虎苍蝇一并打,打完还要查到底,绝不能给腐败官员留下一丝幻想空间。
反腐败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扫扫灰尘”,它是对权力的直接审视,是对腐败手段的硬碰硬。公众不仅需要看到个案查处,更需要看到长效制度的完善。所谓“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在反腐的道路上,个人勇气和制度化监督同样重要。除了加大查处力度,更要赋予社会力量监督的权力,将公众的信任变成真正的反腐力量——媒体曝光、公众举报、民间监督,所有人都应该成为这场“反腐戏”的参与者。反腐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孟庆银的事件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反腐不能停留在表面功夫,要深挖腐败根源,形成真正的“反腐闭环”。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从反腐到反思,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纪检干部的权力边界?对腐败的追查能否真的做到“无缝”而“全面”?对此你怎么看?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