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画卷中,有一场关键战役备受瞩目。黄百韬所部被粟裕率领的部队围困,陷入绝境的他却始终不愿投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百韬对身边的杨廷宴道出了内心的“三不解”。这“三不解”仿佛是他对这场战争、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黄百韬曾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员悍将,在战场上颇为勇猛。而粟裕作为我军杰出将领,指挥若定。黄百韬在被围之际坚守立场,他的遗言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独特视角,引发后人对战争局势、人物抉择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 明写春诗前言1948年11月22日,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国军名将黄百韬在苏北平原的一个不起眼小村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黄百韬在突围失败后,绝望之际选择自尽。
在1948年,辽沈战役激烈展开,紧接着人民解放军迅速转移战场重心,对济南实施了决定性的攻势。此时驻守在东北的野战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表现出卓越的战斗力。 经过连续八天的激烈交锋,人民解放军最终在济南战役中获胜。
东北野战军通过此次行动,成功控制了东北地区高达九十五百分比的铁路线, 此举大大增强了我军的战略机动能力。
到了1948年10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锦州的国军守军发起攻击。 在超过三十小时的连续作战后,我军英勇无畏地攻克了锦州。
这支部队后来被整编为五十军,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军继续追击国民党的残余部队,
这场战争使国民党的军力急剧下降到二百九十万,而解放军则人数激增到三百一十万。 这一力量对比的变化,显著改变了双方的战争态势。
虽然形势有利,解放军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很快目标锁定了国民党黄百韬指挥的十万大军。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场小战役一旦爆发,
淮海战役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碾庄圩歼灭黄百韬领导的第七兵团;第二阶段是在双堆集消灭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第三阶段则是在陈官庄打垮杜聿明带领的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整个淮海战役,打得最久、最艰难、最激烈,风险最大、压力最大的是第一阶段, 也就是歼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黄百韬的兵力强大,武器装备也不错,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外围防御工事非常坚固,进攻起来十分困难。我们这边想进攻,却缺少可以遮掩的地方, 而碾庄周围全是开阔的平地,没有任何掩护,
当时有个参谋建议粟裕:“不如用大炮猛攻,打破敌人的防线。”粟裕摇了摇头,说:“我当然想过这个办法, 但得看实际情况。
面对如此局面,粟裕虽然是打过不少硬仗的老将,
不过责任越大,压力越大,粟裕也没放弃,
11月19日的夜晚,粟裕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碾庄战役正式开始。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双方火力交织, 硝烟弥漫。 尤其是鹿岩的几处重要防御点,眼看着碾庄就要在眼前。
这条水沟并非普通的障碍,它是黄百韬兵团司令部最后的天然防线,也是敌人最后的希望。水沟对面是唯一一座石桥,敌军在这里集结了五挺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精确地瞄准了桥面,一旦我军尝试渡过这条水沟, 便会遭到猛烈的火力压制。
面对敌人的严密防守,解放军并没有选择放弃或退缩。战士们迅速改变了战术,决定放弃石桥,改为绕过桥头,在多个地点同时架设简易桥梁来渡过这道水沟。几分钟内,十几名勇敢的战士扛着木板跃入了刺骨的河水中。 他们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
尽管河水刺骨,寒冷让人几乎无法忍受,但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在敌人猛烈的机枪扫射下,五六个战士不幸中弹,纷纷坠入水中。然而其他战士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愈加坚定, 纷纷奋力向前冲。
这时聂凤智通过电台向粟裕汇报:“报告司令员,九纵突击队已经成功跨过水沟,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正在向敌人的更深处推进。 ”粟裕听后,内心激动不已,立刻命令道:“聂凤智,
就在这时,黄百韬也急忙发出了求救电报,想让其他部队赶来支援,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发完电报后,他迅速丢下电话,在卫兵的保护下,
到了11月21日晚上9点,粟裕下达了最终的进攻命令,
黄百韬命令第25军军长陈士章带领残余部队尝试突围,寻找生机。陈士章率领士兵勇敢地向前冲,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但他们没走多远,就撞上了一支解放军队伍。 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战斗,结果第25军的残部全部被解放军歼灭,
副军长杨延宴立刻冲到黄百韬的所在地,急切地向他报告情况:“军长,现在我们只剩下尤家壶和大院上两个村子的控制权了, 其他地方都已经被解放军占领。
解放军战士攻占了碾庄之后,迅速转向大院上发起进攻。
为了避免被捕,黄百韬换上了一套普通士兵的服装,
黄百韬临终前,心里仍然有三件事不能理解。 即便面对死亡,他依然困惑不解。
黄百韬并不是没有机会全身而退。根据25军副军长杨廷宴的回忆,黄百韬临死时曾对他说, 他有三件事一直想不通。
黄百韬的第一个不解,就是为什么自己在半路停下来等了两天。
当时如果按他们的速度,其实可以甩开解放军,直接赶到徐州。但偏偏在途中,他接到了刘峙的电话, 命令他原地等待,等44军会合后再继续前进。
结果等44军一到,他才发现,带来的不是兵力,而是满车的银元和珠宝。 原来刘峙是想让黄百韬为他的私盐生意保驾护航!
黄百韬后来悔不当初,他觉得自己太贪图兵权了,
他的第二个不解,是为什么没有提前搭建运桥。
其实在出发之前,黄百韬已经了解了路线情况,
最后,他的第三个不解是,李弥明明就在十几里远的地方, 为什么不来救自己?
这个问题黄百韬可能永远也想不通了。之前他都低声下气地去求李弥了,可李弥还是没出手帮忙,很可能是受到了上面的命令。黄百韬指挥的不是国民党的主力军,算是个非主流部队,自然受到的重视也少。如果刘峙真的命令李弥不去援助黄百韬, 那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悲的是,黄百韬一直没能想通这几件事。而国民党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内部斗争激烈。尤其是在蒋介石的军队里,主力和非主力的区分特别明显, 很多人看不起那些非主力军,也不愿意为了救援别人而耗费自己的兵力。
这种内部的矛盾逐渐恶化,自然无法和团结一心的解放军相比。 他们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