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的艰苦程度超乎想象。近日,亲耳听闻一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农妇讲述过往,让我感慨万千。那时,农村物质极度匮乏,粮食产量低,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野菜、粗粮成了日常主食。农妇们不仅要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还要和男人们一样下田劳作。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生活环境,让她们过早地承受生活重压。田间的风吹日晒,手上的老茧厚了一层又一层。这些农妇们在艰难中默默坚守,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与生活的重担,她们的故事是那个艰苦时代的真实写照。
本人老家在广西桂北农村,这两天回老家,闲着就和村里两个老人(一个81岁,另一个79岁)聊天,讲起五六十年代农村的苦。一个说到修水利,58~61年的事,他亲身经历。上级给生产队下任务,冬季去外乡修水库,全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去,男女都有,没有报酬,回来记工分,实际没有意义,上面不拔钱给生产队。干活的人每天1.2斤米,但去的人饿死了好几个,我开始不明白有米吃怎么还饿得死人,他说实际应该只1斤米,天天吃青菜,没一丁点肉吃,油都极少,重体力活,刚吃过饭一会就饿得慌,于是就去找野菜、野生杂粮吃,蕨根、大独蒜一类,吃多了消化不良就死了,还有人因为营养不良,再生点病,很快就死了,他说亲眼看见有人吃潲水!再说说生产队的情况,一年到头都要出工,除了下大雨,年底算帐,2~3毛钱一个工,我一直以为这钱是年底分到的现金,但他说不是,生产队生产的粮食等全部折算成现金,除以全部人工数,才是得出的工钱!也就是说每家分的口粮,是要用工钱去换的!如果家里劳力少(老人、小孩多)的,口粮缺口就会很大,很多小孩只读一两年书就没钱去了。直到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算是能吃饱,真正日子开始好过,是改革开放。两个老人都感慨,以前的日子太难了,对比起来,现在的日子好多了,有点不满的是,现在国家给的养老钱少了点。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