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更是孙中山的密友。他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早年留学海外,在时代浪潮中逐渐觉醒,走上了革命道路。廖仲恺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他深知革命需要坚实的经济支持,因而在财政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廖仲恺始终坚定地捍卫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然而,1925年他不幸遭遇暗杀,过早地离开了革命舞台,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
归善县
陈江镇窑前村人(今属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廖仲恺是
中国国民党左派
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政府
财政部总长、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后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
早稻田大学
。父亲因病去世后,同母亲回国,廖仲恺协助
孙中山
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
国共合作
。1925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身亡。
政治思想:(一)拥护和主张三民主义思想,认为解决土地问题是解决他问题的基础,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提出直接民权的主张;(二)扶助工农的思想,认为革命要成功,第一是要工农大联合共奋斗,若是分离,革命便不能成功。
人物评价:廖仲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卓越战士,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的一面光辉旗帜。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与实践,晚年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协助孙中山先生制定并坚决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最后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其他反革命派的斗争进行到底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资料来源:李丽芳【传承】2010年第十二期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