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将领间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司令员陶勇曾对政委袁也烈坦诚说道:“我顶了你位置,莫生气”。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与历史背景。袁也烈回应“我有压力”,寥寥数字,引发诸多思考。袁也烈是一位经验丰富、功绩卓著的将领,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无数心血。陶勇此番话语,或许是源于岗位变动带来的微妙关系变化。他们的交流,体现出将领们之间既有对革命大局的担当,也有战友间的真挚情感,而袁也烈感受到的压力,更让这段故事充满了别样的色彩。
司令员陶勇对政委袁也烈说:我顶了你位置,莫生气,袁:我有压力
1952年深秋,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办公室里,一场看似寻常的见面却暗藏玄机。新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陶勇,刚从朝鲜战场归来,便与政委袁也烈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会面。"政委啊,我顶了你的位置,莫生气啊。"陶勇的这句话,道出了其中深意。而袁也烈的回应却耐人寻味:"我也有压力,怕和你搭档不好啊。"一位是威震朝鲜战场的虎将,一位是资历深厚的老革命,这对搭档为何会有如此对话?他们之间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何陈毅要特意叮嘱陶勇要尊重袁也烈呢?
一、黄埔名将的革命历程
世人皆知黄埔军校造就了无数革命名将,却鲜有人知,在这些名将中,还有一位既是黄埔二期生,又是叶挺独立团元老的传奇人物——袁也烈。
1925年春,广州黄埔军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培养第二期学员。这一期的学员中,有一位来自湖南的青年,他就是26岁的袁也烈。与同期的学员相比,他的年龄稍长,但求学的热情丝毫不减。在黄埔军校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他挥汗如雨的训练身影。
令人称奇的是,袁也烈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被军校特别留用,担任了政治部秘书股干事。正是在这个位置上,他结识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人物——聂荣臻。1925年的一个夜晚,聂荣臻找到袁也烈,和他谈了整整一个晚上。就是这次谈话,让袁也烈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世人都说黄埔军校是名将的摇篮,可谁能想到,当时那个默默无闻的政治部干事,后来会成为叶挺独立团的主力连长?1926年初,袁也烈被调到叶挺独立团。那时的叶挺独立团可是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而袁也烈很快就在这支劲旅中崭露头角。
有趣的是,在叶挺独立团里,还有一位后来声名显赫的年轻军官——林彪。当时的林彪还是个见习排长,而袁也烈已经是连长了。每当两人在军营相遇,林彪都要规规矩矩地向袁也烈敬礼。谁能想到,这个当年向袁也烈敬礼的年轻军官,日后会成为闻名天下的军事统帅?
北伐战争中,袁也烈指挥连队屡建奇功。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他率领全连突破敌军防线,为主力部队打开了突破口。叶挺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为他的连队记了一等功。
1927年,革命形势风云突变。在这个关键时刻,袁也烈毫不犹豫地追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爆发那天,他已经是叶挺部队中的一位主力营长了。要知道,当时许多后来的开国将帅,如肖克、杨至诚等人还是连级干部,而开国大将许光达更是只当了个排长。
在起义军南下的征程中,袁也烈带领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带领全营战士与敌人展开巷战,硬是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这一战,不仅让袁也烈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起义军,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命运多舛的转折
南昌起义后,袁也烈的军事生涯迎来了快速发展期。1928年初,他被任命为红军第四军某团团长,这是对他在南昌起义中表现的肯定。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取得了连续胜利,尤其是在赣南地区的剿匪行动中,他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消灭了多支土匪武装。
1931年春天,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袁也烈的革命生涯。在一次对敌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战地医院无法进行妥善治疗。组织上考虑到他的伤情严重,决定将他秘密转移到上海治疗。
在上海的地下医院里,袁也烈接受了多次手术。然而,就在他逐渐康复时,一位叛徒向国民党特务机关告密。1931年7月的一个深夜,特务破门而入,将正在休养的袁也烈逮捕。
在狱中,敌人对袁也烈实施了种种酷刑。他们用竹签插指甲、用烙铁烫身,企图逼他交代组织关系和其他同志的下落。面对严刑拷打,袁也烈始终咬紧牙关。他对敌人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伤病员,是在战场上被红军俘虏后被迫当了兵。
敌人的审讯持续了三个月,却始终无法从袁也烈口中得到有价值的情报。最终,由于证据不足,国民党军事法庭以"协助暴动"的罪名判处他五年徒刑。
在南京老虎桥监狱里,袁也烈度过了艰难的五年。狱中的生活异常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他在狱中认识了一些进步人士,大家互相照应,共同对抗狱方的迫害。
1936年底,袁也烈刑满释放。此时的中国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军主力已经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到达了陕北。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袁也烈一时难以与组织取得联系。他只能暂时留在上海,在一家小工厂当工人,一边养伤一边寻找组织关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袁也烈终于通过地下党组织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和特殊经历,安排他先到延安接受休养和学习。在延安,他见到了许多老战友,大家都为他能平安归来而欣慰。
然而,五年的牢狱之灾和长期的伤病折磨,使袁也烈难以再回到第一线作战岗位。组织安排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工作,负责培养新的革命干部。虽然不能亲临战场,但他将自己的战争经验和革命精神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革命战士。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在海军建设中培养干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从延安到华东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袁也烈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组织决定派他前往东北,协助陈云同志开展接收工作。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不仅要接收日伪的工业设施,还要安置大量的技术人员。
在东北期间,袁也烈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他带领工作组深入到各个工厂,一面稳定工人情绪,一面组织恢复生产。在沈阳的一家兵工厂,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原来的日本技术人员要求离开,但工厂的技术图纸和生产工艺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袁也烈采取了特殊措施,他让工作组成员与这些日本技术人员同吃同住,用诚意打动他们,最终说服他们留下来培训中国技师。
1946年春,内战爆发。组织考虑到袁也烈在东北的出色表现,决定调他到华东野战军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一调动,让他再次回到了军队建设的第一线。在华东野战军期间,他负责制定了一系列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其中很多做法都被其他野战军借鉴。
1947年的一天,袁也烈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老战友——陈毅。两人相见甚欢,回忆起在南昌起义时的峥嵘岁月。陈毅对袁也烈说:"老袁啊,你在政治工作上很有一套,现在我们正要组建海军,你来当政委如何?"
这个提议对袁也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虽然有丰富的陆军作战经验,但对海军却完全陌生。不过,革命军人从来不怕困难。袁也烈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自己的海军生涯。
1949年4月,华东军区海军在青岛正式成立。袁也烈担任政委后,立即投入到海军建设工作中。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人才短缺。当时的海军,既缺乏懂得航海技术的人才,也缺乏熟悉舰船维修的技师。
为解决这个问题,袁也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他派人到青岛、上海等地的港口,寻找有航海经验的船员。同时,他还组织开办了培训班,请老船长给新招收的海军战士讲授航海知识。
在军队建设方面,袁也烈特别注重培养干部的政治素质。他经常对干部说:"在海上作战,指挥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学习制度,要求每个干部都要系统学习革命理论。
到1950年底,华东军区海军已经初具规模。在袁也烈的主持下,海军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治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干部。这些工作为后来海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海军建设初期的两位掌舵人
1952年秋,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陶勇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这位在陆战场上威名赫赫的将军,此时不得不面对一个特殊的局面:他的搭档袁也烈政委,资历比他深得多。
陶勇上任后的第一个月,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艘巡逻艇在例行巡航时发生故障,舰长临时决定改变航线返航。按照当时的规定,改变航线必须事先请示。这件事在海军内部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舰长违反了规定,应该处分;也有人认为在紧急情况下,舰长有权做出判断。
这个问题摆到了陶勇和袁也烈的办公桌上。陶勇凭借在陆军的经验,认为应该给基层指挥员更多自主权。而袁也烈则指出,海上航行与陆地作战不同,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最终,在两人的反复商讨下,制定了一个新的规定:在特殊情况下,舰长可以先行处置,但必须及时报告并说明理由。
1953年春天,华东军区海军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训练。这次训练的特点是要求舰艇部队能够在恶劣天气下作战。陶勇根据自己在朝鲜战场的经验,提出要在实战环境中锻炼部队。袁也烈则强调要注意安全,确保人员和装备不出问题。
训练开始后,海上突然刮起了八级大风。有几艘小型舰艇在风浪中摇晃得厉害,通讯也一度中断。正当指挥部准备下令终止训练时,陶勇坚持让部队继续坚持。袁也烈当即提出反对,认为应该优先考虑安全。两人在指挥部发生了激烈争论。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报告:一艘护卫舰在大风中救起了一艘遇险的渔船。这个意外情况让两位首长都陷入了沉思。随后,他们达成了共识:既要培养部队的实战能力,也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
1953年夏天,华东军区海军接到了一项新任务:配合陆军进行登陆演习。这对于刚刚组建不久的海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陶勇和袁也烈分工合作:陶勇负责制定战术方案,袁也烈负责协调各部门配合。
演习中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一艘登陆艇的舵机出现故障,导致整个编队被迫改变航线。这时,陶勇当机立断,命令其他舰艇调整队形,确保演习继续进行。而袁也烈则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排除故障,并要求所有舰艇加强装备维护。
这次演习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经历,两位首长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各自的优势:陶勇善于临机处置,袁也烈长于制度建设。他们的优势互补,为海军建设开创了良好局面。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华东军区海军的战斗力迅速提升。他们建立了一套既注重实战,又强调纪律的训练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也为海军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百舸争流的海军建设时期
1954年初,随着全国海军的统一组建,华东军区海军正式并入海军序列。这一年,袁也烈和陶勇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是舰艇部队的扩编问题。原有的舰艇数量已经不能满足防卫需求,但新舰艇的建造和购置都需要时间。
在一次司令部会议上,陶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国内造船厂的技术力量,自行设计建造小型战斗舰艇。这个提议得到了袁也烈的支持。他们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赴上海、大连等地的造船厂考察,研究建造可能性。
1955年春,第一批国产护卫舰开工建造。为确保工程质量,袁也烈特别成立了一个监造组,由有经验的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他们每天在船厂跟踪建造进度,解决技术问题。同年秋天,第一艘国产护卫舰下水。这是海军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56年,海军组建了第一支潜艇部队。这是一个全新的兵种,无论是人员培训还是作战方式都与水面舰艇有很大不同。陶勇和袁也烈再次分工合作:陶勇负责制定训练大纲,袁也烈负责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在潜艇部队建设中,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一些老海军对乘坐潜艇有顾虑,认为太危险。袁也烈立即组织政治部门开展工作,请来有经验的潜艇指挥员介绍潜艇的性能和安全保障措施。同时,陶勇亲自带头乘坐潜艇,进行了多次下潜训练。
1957年夏天,海军进行了一次重大演习。这次演习的特点是要求水面舰艇、潜艇和岸防部队协同作战。演习中,一支潜艇编队成功突破了"敌方"封锁,为水面舰艇创造了突击机会。这次演习的成功,证明了海军各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的提升。
1958年,海军组建了第一支导弹艇编队。这种新型舰艇装备了导弹武器,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为了发挥导弹艇的性能,陶勇和袁也烈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套特殊的战术。他们根据导弹艇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特点,创造了"分散隐蔽、集中突击"的战法。
1959年春,海军进行了一次导弹艇实弹射击训练。这次训练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海上导弹发射、第一次编队协同作战、第一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导弹打击。训练结果显示,导弹命中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到1960年,在袁也烈和陶勇的共同努力下,海军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包括水面舰艇、潜艇、导弹艇在内的综合性作战力量。他们建立的训练体系、政治工作制度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两位老同志先后离开了海军领导岗位,但他们开创的事业仍在继续发展。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