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官员。从中央层面来看,虽然并没有公开的统一表述,但评判干部有一套客观且全面的标准。耿彦波在任职多地期间,展现出了极强的实干精神和对城市建设的热忱。他主政之处,城市面貌往往有巨大变化,如在大同大力推进古城修复等工程,让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他也存在一些争议。部分人认为其建设节奏过快,可能带来财政压力等问题;还有一些人对工程的质量和后续维护提出疑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城市发展付出了诸多努力,其功过是非应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中综合考量。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好官,远的不说,就从比较近的时间段来看,耿彦波显然就是一个相当出名的好官。
当他从大同市市长的位置上离任时,大同市民含泪挽留,希望他不要走,这似乎是人民最为直接表达对于市长爱戴的方式,也完全能够体现出耿彦波的好。
但耿彦波这个人,似乎从为官开始,就“自带争议”:当他从灵石县离任时,人民用花圈给他“送行”。
但这一切,似乎又不能让人否定他的一切,或者说,无可否认的是,耿彦波是一名好官,只不过人也不是完美的。
灵石县:耿彦波初露头角
从很多角度上来看,耿彦波都是官场上的一个“异类”,因为在当时的山西,耿彦波的治理理念可以说是十分超前的,超前到不仅当地民众不能理解,其他官员们也无法接受,因而,耿彦波也挨过很多骂。
他的第一次不被理解,第一次引发巨大的争议,就在山西灵石县。灵石县是一个一年财政收入还不到1亿元的小县城,人民生活水平说不上好,县里也没找到可持续的经济来源。
1995年,耿彦波上任之后,通过实地考察,为灵石县找到了一个“财路”。耿彦波认为,应当修缮当地的“王家大院”,将其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以旅游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王家大院是灵石县历史上一个王姓富户所建,这个“大院”是真的很大,其面积有故宫的1.6倍,如果能够修成,确实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
但当时,耿彦波的决定是不被人理解的。因为各种原因,王家大院年久失修、破破烂烂,修缮需要花费5000万元——占到了县里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有余,而旅游业又不是立刻就显示出“效益”的行业,当地民众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修复一堆“破烂”。
王家大院的修缮工程在一片争议声中动工,无数人批评耿彦波是为了做政绩,更有人质疑他是为了从中“捞钱”,才会浪费这么多人力、物力来修缮王家大院。
而且,到耿彦波离开灵石县的时候,王家大院都一直没有盈利,这更让当地人民充满了质疑。有不满的民众在灵石县的主要道路上放下了三个花圈,给耿彦波“送行”,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然而这个争议却很快转变成为了对他的褒奖,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王家大院开始挣钱了:光是王家大院一个景点,每年就可以创造3000万元的财政收入,很快,王家大院就成为了灵石县的主要收入来源,旅游业也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此时,人们才明白耿彦波的“超前理念”,确实,发展旅游业,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能够年年岁岁地带来收入。曾经咒骂耿彦波的人,无不懊悔,纷纷转而感谢耿彦波给他们带来的财富。
主政大同:大拆大建“新”大同
类似的事情,其实也发生在大同,因为耿彦波是想做实事的,他在哪里上任,就要在哪里真正做出对老百姓有益的实事,而他的发展理念也是“一以贯之”的,基本上就是大拆大建、发展旅游业。
当2008年耿彦波调任大同市的时候,大同正处于一个相当糟糕的状态之中。简单来说,依靠经营煤矿来挣钱的大同,有着所有当时依靠矿产发展的城市的通病:空气质量差、水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当地市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苦难言。
而且,大同的城市建设也可以用破破烂烂来形容,到处都是破旧的街道、破烂的房屋,城市形象也亟待提升。
耿彦波到任之后,立志改变这样的局面,他同样打算依靠旅游业来发展大同经济。而在旅游方面,大同是可以拥有“优势”的,因为大同是北魏的首都、是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只要好好在这方面着力,自然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在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之后,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方案,以御河为中轴,两边分别建设大同古城和现代化的园林城市,彻底改变大同的形象。为此,耿彦波提出复建明代城墙、华严寺、关帝庙、代王府等标志性建筑。
而这么宏大的计划,离不开两点:拆迁和钱。这两点其实都很难办,一方面耿彦波计划中的大拆大建,牵涉到规模巨大的拆迁,要让每个人都满意,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但在耿彦波“什么都没有人民的拆迁重要”的指示下,尽管过程有争议,但政府给出的是令几十万人满意的拆迁方案,拆迁也顺利完成。
另外一方面,耿彦波计划用500亿来“改造”大同,而当时大同全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100亿元,资金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这也没有难倒耿彦波,通过各种努力,耿彦波改造大同的计划一直在推进当中,慢慢地,大同市民看到了大同的改变,也看到了耿彦波的好。
耿彦波经常在现场办公,倾听群众心声,有令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他总会勒令当场整改,或是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而且,耿彦波在修缮改造古城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民生工程,他推行集中供暖、拆掉了小锅炉,改善了城市环境问题;他拓宽路面、修建高架,令城市交通通畅;他改造城中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大同旧貌换新颜。
大同市民知道,耿彦波是一个实干家,他是真的为老百姓考虑、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市长。也正是因为这样,当耿彦波离任大同的时候,大同市民含泪不舍、涌上街头请愿留言,想让耿彦波留下来。
这是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在发挥作用,到底谁是真正的好官,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一样。
争议:是“超前”还是“错误”?
只是像耿彦波这样的好官,同样伴随着争议,这份争议随着中央对大同的批评达到了顶峰。
2019年——距离耿彦波改造大同十几年后,大同市受到了来自中央的严厉批评。
一份来自中央的通报显示,大同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不能限期整改完成,就要被取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而所谓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指的正是耿彦波对于大同古城的改造。在大同市民眼里,耿彦波给了他们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地、适宜居住的大同,而在文保专家的眼里,耿彦波对于大同的改造,完全违背了文保工作“修旧如旧”的原则。
文保专家指出,在大同市的改造过程中,拆除了许多真正的古建筑或者是近代建筑,包括一些可以被当作文化历史名人故居保留的特色建筑,建起了崭新的、样式统一的仿古建筑,形成了诸多历史文化街区。
这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却破坏了大同的历史文化。而且,文保专家还指出,大同许多新建的仿古建筑并不是大同雁北地区的建筑式样,而是晋南榆次的房屋类型,这完全是错误的,破坏了大同的历史风貌。
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耿彦波的做法也很受争议。例如,在复建古城墙的过程中,耿彦波要求用新城墙将古城墙完全包裹起来,再做旧,但在一般的文保过程中,专家只会在一面对其进行加固,而将尽量多的古城墙裸露在外。
专家认为,耿彦波完全是在进行文物造假,而不是对文物进行保护。此外,文保专家对将人迁出古城、将古城打造成专门的旅游景点也颇有非议,他们认为,古城里要有人居住,有老人和生活气息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将人都迁走,只会让古城“死去”。
在文保专家眼里,耿彦波似乎大错特错,但也有人觉得,耿彦波只是理念“超前”。在云冈石窟景区保护升级工程中,耿彦波同样饱受争议,文物造假、文物破坏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在他身上,国家文物局也曾对此点评批评。
但在北京汇报工作时,耿彦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引发巨大争议的、景区内新建的人工湖,他认为其面积不大,而且能够美化景区环境、改善景区生态环境,他还拿出北魏的《水经注》佐证称在修建云冈石窟时,此地附近就有水源。
至于说景区内新建建筑“以假乱真”,是对历史文物的不尊重,耿彦波则认为景区内的木建筑本就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复,如果不修缮维护,木建筑就不能长期保存,文物也会“自然消失”,云冈石窟的升级改造也是对景区内木建筑的修缮,让其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
最终,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再三调研考察、研究论证之后,也认可了耿彦波的景区升级方案,这表明,其实耿彦波的文保理念并不是全错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超前的。
或许,对于大同市民而言,耿彦波说得没错:我们现在修的建筑,在几百年后也是文物。但我们也要承认的是,在一些方面,耿彦波实在是过于激进,也确实对历史建筑和文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现在,大同也正在对这些方面进行整改。
但这些并不能抹杀耿彦波的功绩,也不会影响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