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长孙张居信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展现出了卓越的学识与才华。在求学过程中,他努力学习中文,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此外,他还做出了一件令人瞩目的事,与郭松龄后人化解恩怨。郭松龄曾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与张家的过往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居信此举展现出豁达的胸怀和超越历史纷争的智慧,为一段旧怨画上了句号,也为后人树立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典范,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
2017年,汕头大学的8名学生在美国硅谷与张学良的孙子张居信见面。张居信提及,自己虽然身在硅谷,英文相较于中文更加熟练,却并未忘记自己的根脉。
多年来,张居信致力于传承爷爷张学良心怀家国的赤子之心,弘扬爱国精神,始终在路上。
不会说中文的张学良后代“我爷爷是张学良,我奶奶是赵一荻,我爸爸是张闾琳,是他们唯一的儿子。”
这是张学良的孙子张居信在媒体节目亮相时所作的自我介绍。
张居信对观众们报以歉意一笑,说道:
“抱歉,我的中文不太好”。
随后,张居信便将语言从中文切换到英文。
张居信的美式发音地道而纯正,相较于中文,少了一份局促,多了从容与自信。自小生长于美国,张居信已经对中文十分陌生。这位张学良的长孙,为什么失去了学习母语的机会?这一切,还需要从当年的西安事变开始说起。
1930年,张学良与赵一荻的儿子张闾琳出生。
张闾琳是张学良与赵一荻唯一的儿子,虽生于乱世,却备受宠爱。
在张学良原配于凤至的帮助下,张闾琳和赵一荻也安顿下来,母子二人度过了10年的安稳时光。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在爱国将军的努力下,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而劫持蒋介石的杨虎城将军死于国民党之手,张学良也被囚禁起来。
1938年,张学良被关押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一举一动受到严密的监视,毫无自由可言。
漫长的囚禁生活,妻子于凤至一直陪伴在张学良的身边。
纵使赵一荻带着张闾琳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因为于凤至的帮助,心中却十分踏实。
1940年,于凤至疾病缠身,无法忍受痛楚,决定外出就医。如此,被囚禁的张学良便无人照看。中国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赵一荻原本计划带着张闾琳前往更安全的地方,却因为担心张学良,做出留下来的决定。
张闾琳尚且年幼,赵一荻无法将其带在身边,只能将他送往美国,托付给自己的朋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
赵一荻原本认为自己与张闾琳很快便会相见,却未预料到母子二人一分别,就是整整15年的时间。被监禁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一直十分思念儿子,20世纪50年代,他们终于迎来了机会。
1955年,张学良的好友董显光夫妇要前往美国,临行之前,他们来到张学良的府邸辞行。赵一荻太过思念儿子,便拜托董显光夫妇替自己寻找。董显光夫妇来到美国,经过多方寻找,终于与张闾琳相见。
1956年,张闾琳在董显光的帮助下回到中国,赵一荻和张学良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孩子,早已经泣不成声。
此时已经成年的张闾琳西装革履,一举一动尽显美国做派。
遗憾的是,在国外生活15年,张闾琳鲜少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尽管他的英语十分流畅,中文却是磕磕绊绊,更别提汉字的书写。
儿子张闾琳回到中国后,身上已然没有半点华夏的影子,张学良颇为心痛。
原来,张闾琳来到美国后,伊雅格和埃娜夫妇为他取名为克尔。夫妻二人对外宣称张闾琳是他们的孩子,自此,张闾琳也过上了完完全全美国人的生活。
十几年的时间内,张学良的大儿子在德国遭遇空袭,精神失常;二儿子因为抽烟累垮身体,死于肺病;三儿子不幸感染肺结核,英年早逝。
失去三个儿子的痛苦对张学良产生了巨大的打击,看到自己唯一的儿子,张学良心生无限感慨。遗憾的是,张学良的处境依旧没有好转,张闾琳不便久留,看望父母后便飞回美国。
晚年张学良(左)
1962年,长孙张居信出世,张学良的心中才得到了慰藉。尽管相聚短暂,张闾琳还是一有机会便带着儿子飞往台湾,享受一家人的团圆时光。
长孙弥补“缺失遗憾”不久后,张居仰也呱呱坠地。张居信与张居仰的名字,皆由张学良一人所取,合为信仰之意。
自日本铁蹄踏破中华大地后,张学良心中的家国信仰从未消失。纵使被蒋介石幽禁,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张学良仍然依靠对中国的热忱,顽强地走出黑暗。
儿子无法说中文,张学良已经充满遗憾。后来,张闾琳经常带着张居信前往台湾,张学良便将自己传承家国情怀的责任与担当倾注在长孙身上。
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张居信开始学习中文。
遗憾的是,台湾团聚的时间太过短暂,张居信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少之又少。尽管张居信可以说中文,相较于英文,水平却相差极大。
张居信的家庭从小以英文交流,只有在周末时才会上中文补习班。年少的张居信并不懂得传承的真实含义,少年贪玩,总是对学习中文的事情不上心。
至于汉字,张居信也是极为陌生的。日后提及童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中文经历,张居信总是充满着遗憾。
张居信(从左往右第四个)
同父亲一样,张居信也是从小在西式教育下长大。张居信14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软件工程。
年少的张居信原本对中华文化、家族历史没有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张居信年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自己身上流着中国的血液,自然承担着学习中文、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然而多年来,张居信一直生活在美国,脱离了学习中文的特定环境,张居信学汉语之路也是步履维艰。张居信曾经坦言:
“学中文对于缺乏环境的我来说,真的是个太难的事。”
尽管如此,张居信却从未想过放弃。
斯坦福大学博士
毕业后,张居信同其他美国硅谷逐梦之人一样,选择创业。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前途一片光明。
张居信与朋友合伙建立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专门办理订单业务。
第一次投身于商海,张居信就凭借着聪慧的头脑与强大的技术赚得盆满钵满,公司开始对社会进行公开募股。
然而不久后,互联网行业开始衰落,张居信的公司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可抑制地走上了下坡路。
随后,张居信加入了移动运营商公司,重走创业之路,从事大型度假区的线上开发工作。顾客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办理入住、结算、退房等一系列服务。
有人曾经问张居信,为何选择创业这条风险最大,最为艰苦的道路?张居信只是笑笑说道:“因为有趣。
”
5岁时跟随父母在美国定居,张居信的骨子里兼顾西方人的冒险精神与东方人的稳重与周全。也正因如此,张居信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硅谷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青年才俊。
或许是爷爷张学良革命血脉的影响,张居信的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冲劲,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在这里,你不必害怕失败。要是失败了,就再来一次。”
如今,张居信每年都固定回到中国一到两次,为了探亲,也为了工作。多年来,张居信对中国的科技与互联网领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索。
在他看来,美国硅谷虽然堪称奇迹,可是这种奇迹并非不可复制。而中国,显然具有超越奇迹的能力和水平。
张居信说:“中国的许多城市,以深圳为例,创新驱动因素已经十分成熟。”
在这些创新蓬勃发展的城市,人力、物力、财力更容易凝聚在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甚至可以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制造出百万台手机,这便是硅谷最基础的“创新生态系统”。
比肩硅谷虽然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张居信却认为
: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不能与硅谷完全相同。
张居信一直对中国充满着信心,中国不需要复制,因为凭借着强大的创新意识与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中国完全可以做出更高级的产品。
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张居信也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问道:
“你是否打算在中国发展业务?”张居信会心一笑:“那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
张居信的阅历越来越丰富,对于如何促进中国的发展,他的目光也已经从文化的局限框架中跳出来,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经济辅助之路。
张氏后人重走历史之路1995年,张学良重获自由,来到美国定居。已经33岁的张居信,终于获得了学习中文的环境。
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张居信的中文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张学良经常同张居信讲述中国从前发生的大事,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张居信对中国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几十年的囚禁生活,张学良没有自由活动的机会,90年代终于重获自由,却已经行动不便,无法完成自己的未竟之愿。张学良对于中国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只能请求张居信代替自己去中国走一走。
是以,张居信开始频繁往返于中国与美国,他前往沈阳、北京、西安等多个地区,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
张居信替爷爷完成的心愿,远不止于此。2016年,沈阳的湖春饭店,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见面会:
“张学良、郭松龄子孙见面会”。
张学良与郭松龄,曾经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矛盾。多年来两人针锋相对,然而郭松龄将军去世后,张学良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张居信身上特有的中华气息,大部分都是从张学良的身上继承的。
从一岁开始,张居信基本上每年都会跟随自己的父亲前往台湾与张学良团圆,这段经历对张居信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作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华人,张居信也时不时地承受其他孩子异样的眼光。
种族的歧视与偏见像一座大山,曾经压得张居信喘不过气,同学们的肆意嘲笑与窃窃私语,都为张居信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窒息的环境中,张居信最渴望的,便是跟随父亲看望爷爷奶奶。
回到中国,张居信总有踏实的归属感,“这里都是中国人,我还没有见到这么多中国人呢!”
中国,原本就是张居信的家。
张居信格外珍惜与爷爷在一起的时光。他全然没有长辈的架子,经常和张居信、张居仰一起做游戏。天气好的时候,张学良也会带上兄弟二人在路上兜风。
张学良传递给张居信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忱:“虽然历经磨难,却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执着”,这是张居信对爷爷的评价,也是张居信一生奋斗的目标。
张居信从张学良身上获得的启示,还有对苍生的悲悯。晚间陪伴张学良散步时,张居信总会看到爷爷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指着前方的一座普通的桥说:
“你看看,这桥多好,两岸人民的通行更加方便了。”
两岸和谐统一,誓死捍卫华夏的领土与尊严,张居信知道,这是爷爷张学良一生的愿望与使命。
近些年年,因为受爷爷张学良的影响,张居信频繁在中国走动,参加与张学良有关的纪念活动。2016年,“西安事变”80周年纪念日,张居信受邀前往沈阳参加开幕式。
纪念馆展出的纪念品,正是张居信亲手捐赠的历史资料与文物。
他参与筹建了“张学良纪念馆”,为其提供了众多张学良的珍贵资料。
与此同时,张居信还将爷爷奶奶曾经穿过的西装、用过的照相机,两个人的结婚照等遗物捐出,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观。
通过这些从未在大众面前展示的珍贵纪念品,人们看到了不同于历史书中的,鲜活的张学良。
如今的张居信,与曾经的张学良一样,希望年轻一代尽可能地多接触历史与中华文化。
2012年,张居信与妻子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张居信不愿意年少鲜少接触中文的遗憾重现,决定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
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限,张居信却希望孩子们的中文水平得到提升,熟悉中国、熟悉家族历史。
“我中文很差,说不定他们以后可以成为我的中文老师。”
张居信开玩笑道。生活在硅谷的人,每天都在寻找历史的归属感,这或许也是张居信对中国、对家族的文化与历史更加依赖的原因。
历史根脉永远不会断绝,张学良所传递的家国情怀,正通过张居信的力量,传向更远的美国,也传向张氏每一代子孙。
家国精神,不老不死,不伤不灭。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