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士峨,这位在革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是通令学习第一人。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曾士峨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他投身革命事业,将热血与忠诚全部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不畏强敌,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带领战士们一次次取得胜利。曾士峨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他的事迹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回顾曾士峨的故事,我们不仅是缅怀他的功绩,更是要传承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人物简介】曾士峨(1904年—1931年),益阳县(今赫山区)泥江口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后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9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领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931年9月8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在江西兴国县高兴圩西北的竺高山打响。这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最惨烈的一场对峙战,曾士峨率红十一师阻击企图向富阳、吉安逃跑的敌61师、62师。
当时,红四军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在阵地上,用望远镜反复观察正在撤退的敌人,看到敌61师、62师主力已离开高兴圩往兴国去了,骡马队、伙食担子也过去了,只剩下一个团在后面打掩护。林彪说:“切他个尾巴!”红十一师迅速穿插过去,但并未很快消灭这个团,敌人的大部队返回接应,导致越打越多。敌61师、62师以两广籍士兵为主,素以能打狠仗著称,穿短裤,爬山如履平地。且敌人这两个师装备十分精良,平时吹嘘“在战场上子弹壳也不让别人捡走一颗”,号称是从未败过的“铁军”。当时,我军的武器不如敌人,敌人多是冲锋枪和机关枪,而红十一师还有人使用梭镖作冲锋武器,大多是一些老式“汉阳造”步枪,且很少带刺刀。
阵地上,密集的枪炮声、军号声和喊杀声震天撼地。双方为抢占竺高山,拉锯式地反复争夺数次,战况极其惨烈。红三十三团仅有一挺机关枪,还未架好就被冲上来的敌人一窝蜂地夺走了。这时,愤怒的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过去抢,双方易手五六次,死了许多人,最后红军还是夺了回来,架起来杀了许多敌人。战斗从上午持续至下午,双方都打红了眼。曾士峨率领十一师官兵用枪托、梭镖、大刀和石头跟敌人拼杀、肉搏……
战至黄昏,红十一师的子弹打光了,人员伤亡过半。正在间隙,敌人又一次发起进攻,向红四军指挥所方向冲锋,情况十分危急!曾士峨立即命令,把手榴弹、刺刀集中起来,以党团员和排以上干部为骨干,组织敢死队。曾士峨激动而坚定地说:“我们是红军,是钢军,红军一定要打垮白军,钢军一定要吃掉铁军。同志们,跟我来,冲过去,消灭敌人!”话音刚落,便一股劲地向已通过指挥所的敌人冲去,战况终于得到扭转,红军乘胜追杀,歼敌2000余人,敌军残部狼狈逃跑。曾士峨腹部连中几弹,负了重伤。曾士峨对同志们说:“这次战斗,部队虽损失不小,但我们还是取得了胜利,你们要有信心取得完全胜利,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年仅27岁的红军师长曾士峨牺牲了,许多战士都放声大哭起来。当地乡亲们选出最好的棺木予以安葬。毛泽东听到曾士峨牺牲的噩耗后说:“曾士峨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组织冲锋牺牲的。他的模范行为鼓舞了战士,改变了战况。”在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祝捷大会上,毛泽东叫全体同志起立,向曾士峨烈士默哀,并指示红军总政治部发出通令,表扬曾士峨“革命立场坚定,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号召红军指战员向曾士峨学习。
红军总政治部发通令号召向个人学习,曾士峨是第一人。
(本报记者汤革新整理)
【来源:益阳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