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蹉跎岁月淬炼青春
1924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婴儿在广东诞生了,这就是叶帅的长子叶选平。那时的叶剑英正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筹建黄埔军校,军政事务纷繁,只得将襁褓中的儿子交给妻子抚养。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是十七年。
世事难料,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员遭到通缉。叶选平的父母带着年仅三岁的他,躲进了番禺一带的农村。一位姓林的老农不顾个人安危,将母子二人藏在自家的阁楼上。那时的阁楼狭小局促,母子二人只能蜷缩着身子,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每晚,林老农就趁着天黑,悄悄给他们送来一些粗茶淡饭。
1928年春天,国民党的“清剿”行动愈发激烈。一天深夜,叶选平的母亲听到楼下有动静,顿时紧张起来。原来是林老农的儿子急匆匆跑来报信,说第二天会有军队挨家挨户搜查。母子二人不得不连夜转移,在漆黑的夜色中摸索着逃命。
从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了。有时躲在亲戚家,有时藏在深山野谷,有时寄住在同情革命的群众家中。叶选平的童年,就在这样的逃亡中度过。有一次,他们躲在一个山坳里,突然听到外面有枪声。叶选平的母亲立刻用身体将他紧紧护住,屏住呼吸直到天亮。
1935年,形势稍缓,叶选平终于有机会上学读书。但他不能用真名,只能用化名“林培”。在学校里,他每天都格外用功,因为母亲告诉他:“你爸爸是为了革命才不能陪在我们身边,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为革命事业出力。”
1941年,机会终于来临。经过多方联络,17岁的叶选平踏上了去延安的路。当时延安已经成为革命圣地,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这里。在路上,叶选平遇到了一支八路军的队伍,他们护送着这个革命家庭的孩子,穿过层层封锁,终于到达了延安。
当父子相见的那一刻,叶剑英紧紧抱住儿子,泪水夺眶而出。站在一旁的战友们都被这温情的一幕深深打动。十七年的分离,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叶帅摸着儿子粗糙的双手,听他讲述这些年的艰辛。就在这一年,叶选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革命生涯的新篇章。
二、技术报国二十载
1943年,叶选平进入延安机器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为培养工业技术人才而设立的,当时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是窑洞,实验设备也很有限,但师生们都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废寝忘食地钻研技术。叶选平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机器制造基础,这为他日后的工业建设之路奠定了基础。
1945年,叶选平被分配到陕甘宁兵工厂工作。当时的兵工厂设在深山里的窑洞中,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工人们经常在夜间工作。叶选平从最基层的技术工人做起,和工友们一起钻研机器制造工艺。有一次,工厂接到紧急任务,要在三天内修复一批受损的步枪。叶选平带领工友们连续苦战72小时,终于完成了任务,为前线部队提供了急需的武器。
1947年,组织决定调叶选平到山西某机器厂任职。这家机器厂主要生产军用零部件,技术要求极高。叶选平到厂后,发现很多关键工序还在使用落后的手工操作。他提出改进建议,设计了几套简单的机器装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改革家”。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建设急需人才。组织决定派叶选平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工业学院,他系统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在两年的留学期间,他不仅掌握了重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还详细考察了苏联的工业管理体系。
1954年学成回国后,叶选平被派往东北工业基地。当时的东北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但很多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叶选平将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一家大型机器厂推行技术改造。他带领技术团队改进了锻造工艺,使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得到了苏联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东北的岁月里,叶选平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到达车间,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工人们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亲自指导,从不摆架子。1956年冬天,工厂试制新型机床,遇到了技术瓶颈。叶选平带领技术人员在零下20度的车间里反复试验,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攻克了难关。
这段投身工业建设的经历,为叶选平日后主政广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对工业生产流程的深入了解,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都在他后来的从政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广东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他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来自于这二十年的工业实践。
1977年,组织决定调整叶选平的工作岗位,把他从工业战线调到党政领导岗位。在此之前,他已在东北工业战线拼搏了二十余年,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主政广东谱新篇
1985年,叶选平出任广东省省长。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推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工业经验的技术干部,叶选平对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深圳考察时,叶选平发现很多外资企业都在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业务。他当即召开座谈会,指出要推动产业升级,引进更多技术含量高的项目。1986年初,他亲自带队赴欧洲考察,与多家跨国公司进行洽谈。在一次与德国西门公司的会谈中,叶选平用流利的技术术语介绍了广东的产业优势,最终成功说服对方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
珠江三角洲开发初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叶选平多次实地考察,提出了“先基础、后发展”的战略。他要求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987年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珠江,新建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未形成严重积水。这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农村改革方面,叶选平特别重视科技创新。1988年,他在韶关农村试点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当地农民开始质疑这种做法,叶选平就带着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他用自己在工厂积累的经验,向农民解释科学种植的重要性。经过一年的试验,韶关的粮食产量提高了30%,农民纷纷要求推广新技术。
对外开放中,叶选平格外注重港澳合作。1989年,他提出在珠江、深圳设立加工贸易区的构想。为了论证这一构想的可行性,他带队赴香港考察了多个工业区。在与香港工商界座谈时,他详细解释了加工贸易区的运作模式,打消了港商的顾虑。这一举措为后来粤港澳经济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育发展同样是叶选平关注的重点。1990年,他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技术人才。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省建立了一批高等职业院校。他多次强调,要把工厂的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动手的人才。
环境保护也是叶选平主政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199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严重污染,一些外资企业的排污问题突出。叶选平立即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调查,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他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后,广东开始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政策。
1992年,叶选平调任中央,结束了他在广东的主政生涯。在这七年里,他将自己在工业战线积累的经验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四、登上国家领导舞台
1992年,叶选平离开广东,走上了更高的工作岗位。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家级领导人。从一名技术工人到国家领导人,叶选平的政治生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全国政协任职期间,叶选平始终保持着实干家的作风。1993年春,他率队到西部地区考察。在宁夏的一个工业园区,他发现当地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存在困难。叶选平立即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了具体的帮扶方案。他建议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与西部企业结对子,开展技术合作。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后来成为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994年,叶选平参与了国家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具体实施方案。他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在他的建议下,国家增加了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投入,并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教育体制改革也是叶选平关注的重点。1995年,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专题发言。他指出,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重点。这次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