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求学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 - 1920年1月17日)
1871年,杨昌济出生于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8岁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中秀才,次年应考举人不中,便在乡间教书为生。此时初涉教育的杨昌济,并没有预料到今后将会教出一位让中国改天换地的学生。
1898年,不甘平淡一生的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后又远赴日、英留学。
归湘任教
1913年,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回到长沙,他拒绝了省教育司长的职位,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同时兼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修身和心理学教员。用实际行动改良社会人心风俗,用活泼的新思想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岳麓书院
俗语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杨昌济先生正是毛泽东的“伯乐”,当年20来岁的毛泽东前往一师求学,处于人格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昌济对毛泽东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格外照顾,也正是在杨昌济的指引下,毛泽东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伟人和我们一样,受恩师的影响极其深远。而培育出这样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这也是杨昌济先生教育救国之路成功最好的证明。
橘子洲景区青年毛泽东像
为教育迁居岳麓山
1915年7月5日,杨昌济先生为便于在高师授课,也为了更好地贴近学子,举家从河东的李芋圃正式迁居岳麓山饮马塘。
杨昌济提倡在学习的同时要强身健体,并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毛泽东也深受其影响,时常在风雨大作的夜晚,裸身岳麓山,到湘江击水,以磨炼意志,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多年后毛主席重访长沙时,依旧会到湘江击水锻炼体魄。
毛主席早期的革命战友、著名教育家罗章龙曾回忆:“板仓杨寓位于河西,岳麓山自讲堂背北。有稻田数十垧,均为长沙东乡杨姓祖田,庭前有古树丛林高数十丈,广药数垧,前有小涧,自山涧流入湘江。其后平原即岳麓书院。”这便是当年杨昌济先生在岳麓山下的生活状态。
岳麓山下的自怡庭(来源:摄图网)
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岳麓山下一座篱笆围绕的简陋农舍,终日相聚畅谈。他们不满足于谈论个人琐事,而致力于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筹备成立革命社团。这便是如今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也就是蔡和森故居,是蔡和森在长沙求学期间寄住之地。(来源:湖南日报)
新民学会成立时,远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专门致信表示支持,起初新民学会共有21名会员,其中20人都是他教过的学生,他们因为听过杨昌济老师的伦理学修身课,形成了一种刻苦向上的人生观,于是大家就集结成立了新民学会,探索社会问题。(桐林网学习者观点)
望植大木柱长天
杨昌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用自己学问教育出无数的革命先驱,他将自己毕生所学授予自己的学生,用新思想去感召新青年,他的思想指引着很多革命者的前进道路。(参考资料:《杨昌济的生平及思想》等)
1918年3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8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于1983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按原样重建。邓小平、陈云同志分别为旧址题词“蔡和森故居”和“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现旧址核心保护区约5000平方米,为小青瓦、木排架、竹篾墙结构的清代农舍。陈列室举办有“新民学会——建党先声”陈列展览。
1920年,杨昌济先生与世长辞,彼时,先生悉心浇灌培育的大树们已经开始撑起长天!
“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的名言。对待教育,对待知识,杨昌济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寻求真理、培育人才、立志以教书育人的方式去救国救民是杨昌济一生的心愿。
杨昌济对教育的执着,是无数湖湘老师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的优秀教师,才教育出一个个自强不息的湖湘学子,才让湖南孕育出独特的“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湖湘精神。
在杨昌济老先生逝世101年后的今天,2021年的教师节我们也想和所有的老老师们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快乐!”(来源: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 文牍 谌涵)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