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实发生在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身上的故事。
2003年之前提及这个人,几乎没人知道,但自从他的《达·芬奇密码》问世之后,他就成了和J.K.罗琳(《哈利·波特》作者)齐名的世界顶级畅销书作家。
丹·布朗的前半生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不是机会不够,而是他在其他领域里并不出彩。
他最开始是想从事音乐行业,开过公司,出过专辑,甚至去好莱坞追过梦,但都没有任何成功的踪影。
90年代初,他进入了国家作曲学院,遇到了比他大12岁的布莱思·纽顿,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为了让丹·布朗成名,两人开始尝试用媒体建立人设的途径。
布莱思·纽顿为丹·布朗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举办了各种活动,介绍了一些该领域内的成功人士。
但可惜的是,这些依然没有让丹·布朗完成自己音乐人梦想。
认清现实之后,丹·布朗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这个小学规模不大,一共不到300名学生,丹·布朗为高年级讲授西班牙语法语。
而在1996年,丹·布朗的人生因偶然机会发生了至关重要的转折。
在大西洋度假的时候,为了消磨时光,他读完了肯·福莱特的《末日追迹》,从这个书名大概也能猜到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小说。
丹·布朗表示,这样的故事他也能写,并且会写得更好。
于是,丹·布朗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旅。
也许是话说得太满,或者说是经验不足,他耗时两年仅仅创作了一部篇幅不长的中篇小说《数字城堡》。
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丹·布朗的“处女作”,自然在出版、宣传上都要做到位。
他的妻子布莱思为这部小说写了大量的新闻宣传稿件,举办了访谈节目和记者约谈,在声势上搞得十分热烈。
丹·布朗似乎已经看到“功成名就”在向他招手了。
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那么点反差,丹·布朗的这本新书和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一样,无人问津。
也许是失败的次数多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创作,《天使与魔鬼》、《骗局》(也有译为《圈套》)两部小说相继问世。
但又是石沉大海一般,在众多惊悚悬疑类小说中没有泛起一点浪花。
直到2003年,丹·布朗的新作《达·芬奇密码》出版,顿时引起了轰动,精彩的故事、丰富的内涵、成熟的文风、神秘的色彩,这些种种元素让读者大为推崇。
这部书一经问世,便迅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连续十周都霸占着榜首的位置,全球销量突破800万册。
达·芬奇密码(珍藏版) 精装 ¥54.5 购买丹·布朗顿时名声大噪,从一个小学教师成为了在全世界拥有无数读者粉丝的畅销书新秀。
人们本着对作者的好奇,发现其之前《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这三部小说质量也非常不错,尤其是《天使与魔鬼》正是《达·芬奇密码》的前传,都是“罗伯特·兰登”的故事。
于是在2004年,丹·布朗的四部小说同时进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这距离他的成名,仅仅只过去了一年而已。
老实说,《达·芬奇密码》的质量虽然比前三本小说要高一些,但也有限,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其走红和名字有很大关系。
“达·芬奇”这个名字不说家喻户晓,稍微读过点书的人都听说过,我们小时候还经常有他画鸡蛋的故事。
而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一直被认为是有着神秘色彩的,她那神秘的微笑配合着完美契合黄金分割比的布局,让非常多的人为之着迷。
当这两种因素碰到一起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人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呢?
正好,翻开书本,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读者求之不得,极力推荐,让这本书以迅猛的态势横扫了畅销书市场。
不过丹·布朗本身真的是一个文字高手,在小说创作上有着非常高的天赋,他知道如何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也知道如何来构建一个故事的框架才能使其更完美。
反转、蒙太奇、最后一分钟营救、英雄救美、心理暗示等等手法信手拈来,不露痕迹地将其融入了故事的讲述当中。
而作为丹·布朗作品一贯的文风,其中有着大量的“密码”元素。
丹·布朗的父母是一位数学家,母亲是宗教音乐家,从小受到的熏陶使得丹·布朗将数学中的趣味游戏“密码”与宗教、传说、探险等等生活元素结合在了一起。
更为重要的是,他真的很会说“谎”。
什么样的谎言最不容易识破?就是那种“九真一假”的谎言。
丹·布朗对历史掌故、地理风情等等描写都非常详细且具有趣味性。亲身游览过的读者知晓这些都是真实的,没有游览过的读者去查阅资料之后也会发现这些都非常真实。
那么,丹·布朗偶尔说一句“谎”,自然就很容易让人当真了。
虽然这些故事从根本上来说是假的,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是小说性质,但其实内部描写的人文风情、密码知识、宗教趣闻等等都是真实的。
想想看,如果把这些“硬核”的知识以非常生动、精彩的故事演绎出来,这还不足以引人入胜吗?
真正喜欢惊悚、悬疑类作品的读者,又怎么会放过这样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