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纪中百事
编辑 | 纪中百事
在2015年,东北辽宁有位朴实的农民大哥,在一次上山干农活的时候,竟意外碰到了传说中的神奇之物——重达140斤的太岁。此等奇遇,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一发现,可让这位东北农民大哥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一夜暴富,还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乡村企业家。如此惊人的转变,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那么,这个太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何大哥能靠它一夜暴富呢?
“太岁”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被称为是“肉芫”“聚肉”等。关于这个东西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如果吃一片太岁,那么被吃掉的太岁会重新长出来。就是这种特性,加上自古以来就有人一直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所以“太岁”又称灵芫肉。当时的人们认为如果吃了太岁就可以不死不灭,甚至更夸张的说法认为,吃了太岁后哪里缺了也能够长出来。
而这些也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如郭璞的《山海经注释》中这样写道:“聚肉形,如牛肝,有二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并且《北堂书钞》《续高僧传》和《襄阳杂集》等书中也有一些关于太岁的记载。
但这些的确是带有一些神话传说的色彩,不足为取。一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描写太岁:“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后,很多人就开始对它的功效深信不疑。
其实有没有人吃过太岁,吃了太岁后有没有“长生不老”“断肢重生”的效果,是没有确切记载的。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有太岁的记录是在1986年,甘肃发现了太岁。而之后出现的也不少。
现代科技下,科学家已经证实太岁就是复杂的真菌混合在一起,并且没有什么一致性形成的。是不建议大家食用的。
但关于太岁的传说和大家的好奇心是摁不住的,因为太岁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并且一般家庭见都见不到,是进献的宝贝。所以现在很多收藏家也对太岁非常感兴趣,甚至有的都开出了天价。
而王承德就是碰到“太岁”的一个“幸运儿”。王承德是辽宁岫岩一个普通的农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靠着大山的小村落中。
2015年3月的一天,王承德和往常一样上山去给自己家承包的板栗树施肥、除草等干农活,可谓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天快黑了他才下山,在回去路上经过一块大石头时,他看到地上有一大坨深黄色的物体。但因为天黑了他着急回家,就没仔细看。但回到家后王承德越想越好奇,因为在山上生活了半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个东西,他想会不会是个宝贝呢?要是被别人捡走了多可惜啊。
但是他没见过也不确定,所以晚上就用电脑在网上问了问。这一问吓一跳,很多人是说他可能遇到了太岁,还给他看了新闻上的图。王承德一看意识到自己可能真遇上宝了,激动得睡不着觉。
第二天一早他就和妻子拿着两个大麻袋上山,看到那一坨深黄色的东西还在,夫妻俩就立刻装了提下山去。
回去后王承德把捡来的东西仔细清洗了下,但发现这个奇怪的东西有很多地方开始发黑。村里来看热闹的人也很多,听村里的老人说,太岁也是分等级的。“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王承德捡到的黑色的,还是太岁很珍贵的极品呢。
但王承德也没有盲目相信大家的七嘴八舌,他联系了镇上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让他们鉴别。
没想到不仅文化站站长来了,就连市里电视台都过来了,记者更是对此好奇不已。一下子,王承德捡到太岁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甚至传出了东北三省,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知道了。
当天晚上就有个收藏家打电话,开价50万要买走他的太岁。50万对于王承德来说已经不少了,但是王承德并没有见钱眼开,回答说要和家里商量下。
商量之后王承德拒绝了收藏家的请求,有点商业头脑的他认为买断这种法子对自己来说比较吃亏,所以他就将这个大太岁切成一块块的,论斤卖!
刚开始王承德担心卖不出去,就定价5000一斤。但没想到刚开始卖来买太岁的人就挤破了王家的门槛,而王承德对太岁的定价也从5000涨到10000,最后竟然还卖出过10万一斤的高价。
真不愧是“物以稀为贵”,王承德靠着这个太岁足足卖了300万,并且还给自己留下一小块做了纪念。王承德从普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还被人戏称“太岁王”。这种分开来卖的方法满足了不同家底的收藏家的需求,也让王承德比一开始的价格多赚了好几倍。
300万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无疑是一大笔钱,根据当地消费水平,若是王承德正常花销,这笔钱足够安享晚年。
但王承德没有,他没有坐吃山空,也没有闲着,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一跃成为了东北有名的乡村企业家。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