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级潜艇的出现,将常规动力潜艇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它不仅引领了潜艇新的研发方向,同时也改变了潜艇交战的方式,因此基础级潜艇也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沉默杀手。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潜艇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1897年5月17日,爱尔兰人约翰霍兰研制出著名的霍兰号潜艇。这艘潜艇首次安装了能在前进中保持纵向稳定的升降舵。
还是在1897年,另一位优秀的潜艇设计师美国人西蒙莱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艘双层壳体的潜艇亚古尔号。1898年,亚古尔号依靠自身动力从诺福克航行到纽约,成为历史上第一艘实现公海远航的潜艇。
此后德国人又率先研制出专门用于潜艇的柴油机,并进而推出了性能优异的柴油机电动机潜艇。这就是著名的U型潜艇。
在狂热的一战二战中,德国U型潜艇配合着狼群战术,在大西洋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血雨腥风。他们一度切断了盟军赖以生存的海上生命线,甚至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战争中最使我心惊胆战的就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据战后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这些潜艇击沉了3500艘盟军舰船,造成45000人死亡,两千余万吨物资沉入海底。德国有781艘潜艇被盟军击沉。
然而在实战的过程中,以U型潜艇为代表的常规动力潜艇也逐渐暴露一些关键的问题。一方面就是不能长时间在水下工作,一旦露出水面信息,就会给对手攻击他们提供最佳时机。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各国的海军已经具备一定的反潜能力,他们通过搭载的声呐系统逐渐搜索到了狼群的踪迹。
声呐系统简单的工作原理是系统在水中会发射出指向性声波。当这些声波撞击到潜艇后会发生反射。反射越急促说明战舰距离潜艇越近。除了测定距离方位以外,声呐系统还可以计算出目标的航速、航向等运动要素。除此之外,潜艇自身在工作中也会发出噪声,他们产生的声波也会被对方所监测。在二战后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盟国驱逐舰、护卫舰,甚至飞机安装了声呐系统。他们通过这种声呐系统击沉了众多的U型潜艇。
而在二战结束后,海战的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潜艇的角色越发重要。与此同时,声呐系统的发展也开始更趋于智能化和信息化。
简单来说就是声呐系统可以更远的更准确的对目标进行检查,这也是对之后潜艇的研制提出了更苛刻更高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要降低潜艇自身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噪声,避开对方声的探测。
1954年随着美国鹦鹉螺号潜艇的下水,潜艇正式步入了核时代。作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自然也不甘示弱。但在研制核潜艇的同时,苏联人并没有放弃常规动力潜艇的研制工作。
1974年,苏联海军和造船工业部签署了研制新型常规潜艇的协议,型号编号877型。协议在动力和降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三点。一:降低辐射噪声,提高生存力。二:具有优越的航海能力,提高使用可靠性。三: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改善居住性等。
降低辐射噪声,提高生存能力是当时苏联新一代潜艇最重要的技术要求,这足以显示苏联对于潜艇隐蔽性的重视。但是想要提升潜艇的隐蔽性不单单要考量某一个环节的设计,而是要全方位的考量一个复杂的全身设计。这里就涉及到潜艇的外形、发动机的位置包括潜艇外壳、填充物,甚至是潜艇航行速度等等许多环节和许多因素。其实这也为潜艇的设计单位提出了更多的难题。
红宝石设计局是苏联最为著名的潜艇设计部门。作为苏联隐蔽性潜艇的研制单位,红宝石设计局自接到任务起就针对当时最先进的反潜声呐系统全方位考量实现隐蔽功能的可能性。
从源头上来看,潜艇的噪声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个就是艇内机器运转中产生的空气噪声。第二个就是机器构件振动引起的结构噪声。第三个就是水流经过潜艇的艇体或者潜艇外面的突出体以及这个体内的各种系统工作引起的流体动力噪声。第四个就是螺旋桨的传统噪声。
其中机器设备和螺旋桨的噪声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如果潜艇想要降低噪声、提高隐蔽性、提高战斗威慑力,就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下手。
按照国际公认的算法,潜艇水上噪声每减小六分贝,就可使敌潜艇被动声呐的探测距离缩小一半。一旦潜艇自身噪声降到90分贝,那么海洋背景噪声就可以完全掩盖潜艇行踪。
为了尽可能趋近这一数值,设计局在多方面进行了努力。在外形上红宝石设计局采用了光滑水滴形,外表短粗的艇体这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出的最佳降噪体态。
为了降低艇体对水声系统的干扰,877型潜艇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艇首。流线形的优化、首部无开口、艉水平舵后移使艇首涡流噪声大大减小,并且将艇体噪声源后移,这些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声呐的探测距离。同时该潜艇的柴油机被安置在软件上运转,并且对全艇所有产生噪声的设备实行封闭管理。
而潜艇外壳也嵌入了消声瓦,它不仅能吸收本体噪声还可以减弱对方主动声呐的声波反射,模拟抗声呐覆盖层是俄罗斯的技术独创。
1980年9月,经过近六年的不断研究,首艘877型潜艇终于成功下水,并在两年后装备部队使用,西方国家将其称为基础级潜艇。
基础级877型潜艇长72.6米,宽9.9米,水面排水量约为2325吨,水下排水量3075吨。由于基础级潜艇的水下噪声只有118分贝,是当时最为安静的潜艇,因此也获得了“大洋黑洞”的称号。
除了极强的隐蔽性,基础级潜艇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它由设计在两舷的两个电动机和两个螺旋桨组成。推进器组不仅可以保证潜艇在通过狭窄水道和海湾水域良好的机动性,还可以保证潜艇能够自主的离靠码头。在受损情况下也能自主的返回基地。
基础级潜艇的另一个特点是通用性,它可以轻松适应远海潜水区以及各种复杂海域的作战需求,因此深受远海防御海军以及海岛国家海军的青睐。
基础级潜艇还配备有强大的火力。艇首安装了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体内共配备18枚鱼雷并有快速装雷系统,六具发射管可在15秒内完成发射。此外,基础级还可携带24枚ANE沉底水雷,它的火控系统采用MBY110M作战情报指挥系统,能够同时跟踪和攻击多个目标。从探测转入攻击的准备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它搭载的多功能指控系统能够同时综合和处理50个目标,能够同时跟踪十个目标左右。一次可以制导最多4枚鱼雷去攻击多个目标。整个指控计算只需要3秒钟就可以完全完成。
除了极强的隐蔽性以及火力系统外,基础级潜艇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基础级蓄电池为两组二型镉酸蓄电池组,每组120块。可以提供水下最大航速约20节或最大续航距离超过400海里的电能,使用寿命可达六年。
基础级潜艇采用双壳体,艇体分为六个耐压舱,任意舱破损都能保持不沉。这样的储备浮力和水面不沉性是柴电潜艇所具备的优异性能。
基础级877型潜艇的成功还让有关方面看到了隐蔽性潜艇的提升空间。他们根据877型潜艇的设计经验,在1993年推出了基础级的改进版,即基础级636型潜艇。
基础级636型潜艇长73.8米,宽9.9米。水面排水量约为2300吨,水下排水量3076吨,最大下潜深度300米。水面航速11节,水下航速18节,最大航速可达20节。相比于之前的基础877型,基础636型最大的改进就是为了提高潜艇的隐蔽性。636型增加的艇体的长度主要是用于安装更为精密、更为完善的轮机减震基座,而且在艇体外部也增设了新型的消声瓦。这种消声瓦它不仅可以吸收和抑制本体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噪声,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敌主动声呐的回波的强度。可以说经过改装之后的基础级常规潜艇是更为沉默的水下杀手。
作为常规型潜艇中的典范之作,苏联以及日后的俄罗斯方面一直致力于基础级潜艇的出口工作。1986年,印度购置了8艘基础级877型潜艇,并先后服役至1991年。此后印度又添置了9艘基础636型潜艇。
2009年4月底,越南斥资21亿美元购置了6艘基础636型潜艇。这6艘潜艇都使用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