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最古老的居民是克尔塔人,早在公元前7世纪,他们便在岛上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和家畜饲养。到了公元5世纪,基督教传入。1169年,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1171年,英王亨利成为爱尔兰君主;1541年,英王正式成为爱尔兰国王。17世纪,爱尔兰爆发了反英民族起义,1649年,克伦威尔率军镇压了这次起义,将整个爱尔兰置于英国统治之下。此后,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爱尔兰再次发动起义。英国镇压起义后,于1801年通过《合并法》,正式吞并爱尔兰。
然而,此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乌尔斯特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越来越依赖土豆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土豆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场惨痛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在1846 - 1856年,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著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旧教解放运动在19世纪初期占据主导地位。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或解散大不列与爱尔兰联盟的活动。“大饥荒”不仅是惨烈的人间悲剧和社会经济分水岭,而且有着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应对大不列政府提起诉讼,大多数爱尔兰选民寻求某种形式自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在“大饥荒”后的几十年里,爱尔兰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直至20世纪初,历经持续不断的农民动乱,终于通过了促使大地主将土地出售给佃户的立法。为佃户提供贷款,促使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租赁地。
但是,自治或者说“地方自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帕内尔·奥康内尔和埃萨克·巴尔特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没有什么结果。但是,19世纪80年代,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的领导下,爱尔兰议会党把爱尔兰问题提到了英国政治的中心。1886年,格莱斯顿领导的自由党终于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他们主要是新教徒,占乌尔斯特省的大多数。与那些害怕爱尔兰地方自治可能导致大英帝国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统一主义者开始阻止通过“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终还是在1914年获得了通过。
1916年4月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两国交战,德意志帝国为了给英国制造麻烦运送了爱尔兰人军火物资抗英,尽管如此,最后起义被镇压。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面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20年8月28日晚上在贝尔法斯特的街道上发起激烈战斗,造成13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是自从英国下议院在8月较早时,通过爱尔兰高压法案,对爱尔兰实施戒严令以来,爱尔兰所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暴动。
新芬党把战斗引到贝尔法斯特的统一党人地区。暴动者的喊叫声、妇女的尖叫声及伤者的呻吟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不绝于耳。除了机枪以外,到处有人蓄意纵火。警方以警棍驱散群众,但只有等到乘着装甲车的部队出动后,秩序才宣告恢复。
英国政府被迫于1921年12月6日与爱尔兰新芬党签订《英爱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为“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则划归英国,成为大不列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自由邦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设立爱尔兰总统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家的象征。二战中,爱尔兰保持中立,是当时英联邦唯一宣布中立的国家。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1948年12月,爱尔兰议会通过《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爱尔兰共和国正式成立,以都柏林为首都。5月,英国承认爱尔兰共和国为独立国家,但北爱尔兰,仍在英国统治之下。此后,爱尔兰政府和人民,一直为要求归还北爱尔兰,实现国家的最后统一而不懈努力。1950年,爱尔兰与美国签订友好条约和通商与航海条约。1955年,被接纳加入联合国。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洲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