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GCMG CH SPMJ DK,1923年9月16日 - 2015年3月23日),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任总理和律师,堪称新加坡开国最主要的领导人,亦是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他在新加坡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影响力贯穿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
1959年,李光耀开始担任总理一职,这一任期长达31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带领新加坡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直到1990年,他卸下总理职务,但并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转而担任国务资政和内阁资政,继续掌控着重要权力,直至2011年才从内阁退休。

李光耀是个极具争议的威权主义者。支持者赞誉他领导的政府英明且高效率,为新加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反对者则指责他让新加坡没有新闻自由,在政治上也不民主,文化发展亦因政治需要而备受压抑,反对阵营长期遭受打压及迫害。2006年9月,李光耀因发表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有系统性边缘化华人言论引发与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外交风波。
2015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李光耀因重症肺炎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在其部落格发表了题为《光耀与我》的文章,马哈蒂尔认为随着李光耀的逝世,东南亚国家联盟在没有李光耀及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下失去了强势领导。

早期生活、童年与早期学业
李光耀生于新加坡惹兰爪哇路(Kampong Java Road)92号的一座2层高的别墅内,是父亲李进坤(Lee Chin Koon)与母亲蔡认娘(Chua Jim Neo)的长子。而其祖父李云龙(Lee Hoon Leong)对他施以英语教育的举措,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国文化强烈影响。
1935年,12岁的李光耀考入当地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初中部)。1940年,17岁的他考入该校的高中部,但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1942年开始学习中文和日文,成为首届官方日语考试毕业生后,1943 - 1945年间于大日本帝国大本营陆军参谋总部报道部工作。
求学与婚姻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李光耀在亲友的帮助下筹集学费,乘邮轮不列入号远赴英国留学。在留英初期,李光耀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学习时受到导师哈罗德·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倾向。一年后,李光耀转到
剑桥大学
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荣获双重一等荣誉学位,名列榜首毕业,随后取得律师资格。1950年,他与以前在莱佛士书院的同学
柯玉芝
结婚。

从政
1950年,还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新加坡总理,建国前(1959年 - 1965年)掌权第一年
在李光耀掌权的第一个月,由于外国资本下降,西方企业和外籍人士担心新政府的反殖民热情,新加坡经历了经济衰退。作为反黄色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李光耀禁止点唱机和弹球机,而内政部长王邦文领导的警察突击搜查酒吧和色情出版物。政府打击秘密社团、贩毒和其他非法活动,《时代》杂志后来报道说,整整一周过去了,第一次没有绑架、敲诈勒索或黑社会的喧嚣。李光耀还带头开展了几次动员运动(mobilisation campaigns)来清洁城市,在政府办公室安装空调,并削减公务员的工资。最后的举动激起了该部门的愤怒,李光耀认为这是平衡预算的必要条件。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与马来西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从而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独立
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政府借此指责马来西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与联邦政府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义,使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并在幕后鼓动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反对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联邦政府高层则对此十分反感,也因随后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李光耀为此落泪。
外交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新加坡初独立之时,李光耀曾对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不是中国人,就如肯尼迪总统不是个爱尔兰人。慢慢地,世人会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杨、林的人们,外表上是中国人,说着华文,然而却与中国人不同。我们有中国人的血统,我们不否认这点。但重要的是,我们以新加坡的立场思考,关心新加坡的权益,而不是以中国人的立场,为中国人的权益着想。”

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双方都放弃了之前的敌对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指责李光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1976年5月,李光耀应邀首次访华,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等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后,他多次访问中国大陆,和邓小平、江泽民、李先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会面。 李光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一直十分敬重,两人首次见面在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出访新加坡,并获李光耀的高规格接待。
两人确实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在经济上强力主张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强力留学欧洲,强力喜博览群众知识丰富,极具理想抱负、高瞻远瞩,施政手段精明务实,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有斗争经验且遇过生死关头,自谦甚笃而正直清廉,两人都深具领导魅力等,因而李光耀与邓小平两人被很多传媒拿来比较。1990年10月3日,新加坡共和国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最晚的亚洲国家之一。

1992年9月,李光耀赴江苏考察,最后选择在苏州金鸡湖畔的一片农田上启动并主导开发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项目。2007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的大会上,李光耀表示,自己当初选定苏州是正确的。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新加坡并与国务资政李光耀会谈,两人促成后来两国外交历史性在新加坡举行的峰会会谈。
据统计,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曾经12次称李光耀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在更早的改革开放以前,曾经94次称李光耀为枭雄,是老朋友称呼的近8倍。
2018年12月18日,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李光耀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作为唯一获奖的东南亚国家政治人物,他获中国官方评价为,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
卸任之后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担任内阁资政(Senior Minister),维持其在政坛的影响力,被指垂帘听政。

1997年3月,李光耀在控告反对党领袖杨荣文诽谤的文件中,指责邻国马来西亚槟城州治安不靖,引起马来西亚朝野震怒,事后李光耀破天荒地为其失言道歉。
2004年9月,李光耀之子李显龙接任总理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评论,指责新加坡政治中存在的裙带关系。李光耀威胁控告该杂志,后该杂志刊登了公开的道歉信与赔偿。但是新加坡的反对党指《经济学家》因在新加坡设有地区总部,因此新加坡的法律对此有司法管辖权,才迫使《经济学家》道歉。
2006年9月15日,李光耀在公共政策学院主办的莱佛士论坛上,发表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有系统性边缘化华人言论,引发与邻国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外交风波。
2011年新加坡大选,李光耀在拉票时说:“即使人民行动党输掉阿裕尼集选区,并非世界末日(意指行动党完全覆灭),可是阿裕尼选民可能要后悔5年,因为行动党只会照顾她所属的选区。”这一挑衅后悔论引起在野党的抨击,而选民也不满被李光耀威胁,纷纷上街万人空巷地聚集在反对党所举行的群众大会声援反对党候选人,这迫使时任总理李显龙公开向选民道歉,并说李光耀那一套有话直说的治理方式已不合时宜。李光耀的言论也间接导致行动党在大选中,获得建国以来最低得票率,并首次在阿裕尼集选区输给反对党工人党(人民行动党在独立后首次在集选区失利)。李光耀与另一位前总理吴作栋之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不会出任新内阁任何职位,自此李光耀正式引退。

逝世
2015年2月5日,李光耀因重症肺炎被送往新加坡中央医院治疗,并启用呼吸机。新加坡总理公署21日发表声明说,李光耀被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当时病情处于稳定状态,在3月6日病情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3月17日,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出现恶化,医护人员对李光耀使用抗生素,并密切监控其病情。
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新加坡标准时间,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