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兼具百科性质的作品。它们既有着小说般引人入胜的情节,又包含着纪实的部分;说是史鉴,可很多记载又不免流于荒诞,故而称之为博物志。其实,鹖和駮这两种动物,在不少博物志里都有记载。就拿《本草纲目》来说,其第五十一卷禽部駮条目下,便分别记录了鹖和駮这两种动物。
如今,我们对于一些动物的认知或许较为清晰,但在古代,这些生物在人们的记载中往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通过这些博物志,我们能一窥古人眼中的奇妙动物世界。以《本草纲目》为线索,我们来深入探究鹖和駮这两种动物的独特之处。
鹖(褐金丝猴)
援引两条本草的原文
(1)《南州异物志》云:“交州有果然兽,其名自呼。状大于猿,其体不过三尺,而尾长过头。玄猿向天,雨则挂木上,以尾塞鼻。其毛细软光滑,白质黑章,如鹖鸡缘边毵毛之状,聚之为裘,甚温暖。《尔雅》 ,駮而长尾,即此也。”
(2)时珍曰:“果然兽,仁兽也。出西南诸山中。居树上,状如猿,白面黑鬣,多髯而毛采毵毵。尾长于身,其未有歧,雨则以歧塞鼻也。”
李时珍记载的这种果然兽,古称“鹖”。它的形象和今天的褐金丝猴非常相似:
(1)尾巴比一般猴子长,鼻孔朝天。
(2)皮毛是黑白两种颜色,非常柔软。现在知道这种猴子的肉并不好吃,当地土人猎取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取皮。由于过度猎取这种猴子已经濒临灭绝了。
(3)脸是白色的。只是本草记载它是黑鬣,与现实有出入。
(4)交州就是今天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本草又记载“出西南诸山中”。这与褐金丝猴的消息地基本吻合。
駮(川金丝猴)
还是先引用本草的记载
(1)藏器曰:“駮生山南山谷中。似猿而大,毛长,黄赤色。人将其皮为裘。”
(2)时珍曰:“杨孚《谈玼》云:‘駮出蜀中深山 中。其状大小类猿,长尾作金色,俗名金线駮。轻捷善缘木,甚爱其尾。人以药矢射之,中病即自啮其尾也。宋时文武三品以上许用駮座,以其皮为裘也。”
可以看出这种猿和今天的川金丝猴非常相似
(1)“駮出蜀中深山中”,这与金丝猴今天分布在陕南和四川消息地符合。而且当时已经有“金线駮”的说法。
(2)皮毛黄色,尾巴比较大。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鹖駮是两种金丝猴,但虽然都叫“金丝猴”,二者的外形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1)川金丝猴皮毛是黄色偏一点红,褐金丝猴皮毛是黑白两色。
(2)川金丝猴脸是蓝色的,褐金丝猴的脸主要是白色,除鼻孔有一点蓝。
(3)褐金丝猴头上有头冠。另外臀胝也是非常独特的一张香囊臀胝红红的厚厚的,这在动物界非常罕见。这两点使得褐金丝猴显得有点呆萌。
当然二者也有一些相同点,比如鼻孔朝天,尾巴很大,皮毛很柔软等等。
古人的博物志里面獐、狒狒都有明确的记载,也就是古人能分清这些猿属和其他猴子的区别。
《本草纲目》猿条目里面记载有狒狒。出西南徼,也就是我们西南山区有狒狒(我上面犯了个错误)。其特点是“披发如人,见人则笑,笑则上唇掩目”。又说,“其面似人,红赤色,毛似狨猿,有尾。能作人言,如鸟声”。
这些记载和今天狒狒的形象非常接近:(1)狒狒头周围的毛比较长,就是“披发”;(2)狒狒发怒或者威胁的时候,会大叫、上唇上翻,露出獠牙,古人误认为是狒狒在笑,这也是符合的;(3)脸是红赤色,似人,皮毛像狨猿,是黄色的,有尾巴但是不大。所有这些都与今天的狒狒符合,而与古书记录的鹖駮形象相差甚远。
所以,鹖是褐金丝猴,駮是川金丝猴。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