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烟潍路
烟台到潍县(今潍坊)的道路,据《史记》记载,雏形于秦始皇东巡时山东境内官马大道的一段。
1861年,烟台正式开埠,英、美、日、德等国先后在烟设立领事馆,洋人纷至沓来,或经商或传教。到了1921年,进出烟台的船只已达2276艘次。相比海上的繁忙,陆上交通明显陈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其实早在1869年,英商福开森公司就曾上呈英国首相,建议修筑烟台到潍县的铁路,但该建议没有下文。伴随着青岛开埠,烟台在贸易地位开始下降,尤其在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后,烟台经济遭到重创。烟台绅商开始寻求修筑铁路,以此发展交通,振兴经济。1907年,商人张德山倡导修筑烟潍铁路,当时他估算此路约长580里,购置地亩车驮约需800万两。后因德国驻胶澳总督刁难,加上筹款不顺,烟潍铁路仍为空谈。
1909年,孙宝琦就任山东巡抚,对于修筑烟潍铁路,他表示将大力支持。是年9月,烟台芝罘银行的执事曹倜儒,邀集绅商学界各届商议筑路事宜,并自出股银20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12月,招股公司成立,公举孙文山为招股总理,曹倜儒、李福全为招股协理,旋即招股540万元。
烟台绅商修筑烟潍铁路过程中,外界一方,德国驻胶澳总督及驻潍南领事向孙宝琦要求承办该路,孙均予以拒绝。驻北京的德国公使也不断向清廷外务部施压,多次要求兴筑烟潍铁路。
中方一方,绅商、山东谘议局、清廷邮传部,虽有重兴地方经济、发展烟台交通、拒绝洋人入侵之初衷,但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尤其是铁路经营及路权归属等敏感问题上,三方还是互不信任,各有所图,夹在中间的山东巡抚孙宝琦也没能说服任何一方,绅商的筑路热情逐渐消退,致使烟潍铁路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进入民国,烟台是山东西北部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而潍县是胶济铁路线上的一个大站。烟台至潍县古道沿线物产丰富,工商兴盛,而昔日的官马大道因受天灾人祸损坏,早已不能满足当时的客货运输需求。沿线商民改善烟潍交通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他们希望修一条能与胶济铁路连通的烟潍铁路。
1914年,龙口自辟为商埠,烟龙潍沿途商务往来、中外贸易剧增,尤其是烟潍间的福山、蓬莱、黄县、掖县、昌邑等地,经商外出人数日益增多,便捷两地交通的呼声越发急切。
191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曾专门探讨过烟潍铁路问题,后因缺乏资金,烟潍铁路仍为纸上谈兵。
1914年4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委派津浦铁路局某人为调查员,自潍县出发调查烟潍路沿线情况,烟潍铁路似乎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民国九年(1920),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遭遇大旱,直隶、山东灾情尤甚。为解决灾民生活和社会安定问题,在各方呼吁和建议下,北洋政府交通部决定于路电邮航四政内附收赈捐,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修筑烟潍路和泺石路。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烟潍路”已非“烟潍铁路”,而成“烟潍公路”了。因为交通部认为,修筑铁路费时费钱,不如参照铁路路基标准,先筑条土路,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改建成铁路。
“烟潍路”之所以由“铁路”变成了“公路”,除了资金、工期以及技术方面(例如无法解决山东半岛丘陵地带铁轨问题)的掣肘,其实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那就是来自日本方面的干涉和反对。因为当时胶济铁路是被日本人控制,一旦烟潍铁路建成,倘若再展筑至潍南,结果势必会分流胶济线的运输量,降低胶济线的竞争力,这是日本人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民国九年(1920)10月17日,烟潍公路由潍县开始测量,11月1日在潍县举行开工典礼。
烟潍公路全长290公里,施工分两段进行,潍县至龙口160公里先筑,1921年终工运营;龙口至烟台130公里后筑,1922年1月竣工。1923年1月,烟潍公路全线通车,整个工程历时2年,耗资200万元。因交通部所筹赈款不足,沿路占用民地所需48万元,只得靠发行“地价债券”筹集。
由于是按铁路路基标准修筑,故烟潍公路设计和施工水平较高,其路面宽度为18—20市尺,坡度最大为8‰,最小曲线半径为100公尺,路基中层以碎石沙土填成。
烟潍公路东起烟台汽车站,向西经登州(今蓬莱)、黄县、龙口、莱州、昌邑、寒亭,终至潍县(今潍坊)东关游麟门。沿线设11个车站(后增至24个),由烟台至潍县,朝发暮至,当日到达,行车速度为40—50公里,在当时可谓神速。
烟潍公路是近代以来鲁西北第一条交通动脉,它横贯山东半岛北部,东接烟台港口岸,西连胶济铁路。烟潍公路的建成与汽车运输的起始,不仅开山全省之先河,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客观地讲,烟潍公路的建成通车,北洋政府交通部是有功的,毕竟它筹集了资金,组织了工赈,发行了债券,为山东的灾民和百姓办了件善事和好事。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原本规划的铁路“变脸”成了一条公路,当初发行的债券“变现”成了一张废纸。
烟潍公路的功劳簿上,除了主管交通的叶恭绰、巡阅使曹锟的吴佩孚,不辞辛劳的劳工,还应大大地写上他的大名。
一位不能忘却的关键人——赵德三
讲述烟潍路的如烟往事,不能忘却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赵德三。说来有趣,赵德三与烟潍路似乎还真有点缘分。前面谈到,民国初年交通部曾派人实地调查烟潍路沿线状况,这个人正是时任津浦路工程司的赵德三。
赵德三(1873— ),字宣堂,别号梦石,山东平度人。年少时在黄县传教士鲁其维家里放牛并担任塾师,闲暇时刻苦学习,并练就一口流利英语。最初曾在美国驻烟台领事馆担任译员,后不知受哪位贵人举荐进入交通界,从此步步为官,一路升迁。历任津浦铁路局工务处处长、津浦路北段代理总工程司、烟潍路工程局局长、烟潍汽车处处长、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济泺铁路管理局局长、秦陇海铁路局督办、交通部路政司司长等职,晚年归隐。
在交通系统各路及中泺任职期间,赵德三还是小有作为的。
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决定以工代赈修筑烟潍公路,并设立烟潍路工程局,委派赵德三出任局长。赵德三受命后即到潍南会同山东省政府筹办事宜,会商修路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1921年10月,由于赈款停筹,致使烟潍路购地无款可付,交通部无奈只得以短期债券发给地主抵账,债券总额为48万元。这种面额百元的“交通部烟潍路发还地价短期债券”,上写利息周年八厘,自民国十一年九月一日起,每半年付息一次,满三年即民国十四年八月三十日全数还清,上盖交通部印章,落款为交通总长高恩洪及烟潍汽车处处长赵德三。
1922年5—9月,以张家口为中心,京绥铁路工人开展反对北洋政府出卖京绥铁路管理权的斗争。在交通总长高恩洪与京绥工人严重对立,互不相安情形下,时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的赵德三出面致函太康银行,斥责侵权行为,声明中方立场。最终,促使京绥路局取消了与美国人签订的不平等合同,维护了京绥铁路的主权。
1923年1月1日,根据中日两国签订的相关协议,日本将山东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移交中国政府。当月胶济铁路管理局成立,北洋政府任命赵德三为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赵德三不仅是胶济路回归后的第一任局长,他还参加了胶济铁路交接仪式,从日本人手中接过全路资产清单并签字。赵德三还把这段亲身经历写成《接管胶济铁路记》一书,该书分上、下两册于民国13年(1924)由北京京华印书局发行铅印本。
1926年,由赵德三所编《烟潍路工赈纪要》一书问世,该书分缘起、牵涉、工巡、赈务、工程、会计、调查等11卷,它是对1920—1922年以工代赈修筑烟台至潍县公路记载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
民国时期,赵德三在交通界可谓大名鼎鼎,出乎意料的是,在山东青岛一带他还是位颇有影响的画家。有文献如是介绍:“赵德三,平度人,工山水,为潍县刘嘉颖(字实甫,1861—1902,著名画家)先生入室弟子而有出蓝之誉,以工学专家历任路政要职,所在政声远播,出其余绪寄情翰墨,为艺林所珍。”
1927年初春,青岛第一个美术社团——“少海书画社”创立,1934年,少海书画社解散。1928—1929年,《少海书画社书画册》上、下两集相继出版,发行者为青岛中华书局和青岛实业山房。书画册共收录31人的作品,包括国画50幅,书法5幅,镌刻2幅。《少海书画社书画册》下集收录了赵德三画作2幅,一幅画山水,重峦叠嶂,奇松怪石,尽显传统功力;一幅为扇面,是与陈纪云(交通部驻胶济铁路专员)联合创作。
《少海书画社书画册》不仅收录多位社员的书画作品,还罗列了“少海书画社”21位发起人姓名。其中第一名是刘金鼎,倒数第一名是宋逸素。刘金鼎是青岛老字号“鼎福”的创始人,而宋逸素是胶济铁路局机务段段长。虽然刘、宋二人同为书画社的发起人,宋还是核心人物,但书画社真正的老大却是隐在幕后的“高干”画家赵德三。
赵德三在当时政界、尤其是交通界是个位高权重的角色,胶济铁路局能储备可观的书画人才,换句话说,少海书画社能吸纳13名铁路书画家,并常在青岛火车站的钟楼办画展,无不仰仗赵德三这位“老局长”的鼎力支持。1934年,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少海书画社自行解散。尽管只存续了7个年头,但少海书画社以及赵德三等社员,还是为近代青岛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题又回到本文开头,大莱龙铁路与龙烟铁路的相继建成、开通,勾起了笔者对烟潍路既往历史与人物的追忆。这正是:
一条烟潍路,不足六百里,是公路是铁路,时光列车走了一个世纪。
一个赵德三,不详生卒年,亦画家亦局长,交通名人留下一段传奇。
烟潍路工程局局长赵德三
交通部烟潍路发还地价短期债券
我对加盟感兴趣,马上免费通话或留言!
(24小时内获得企业的快速回复)
我们立即与您沟通
温馨提示:
1.此次通话将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请放心使用
7x24小时电话咨询
130*1234567